供暖渐成城市“软实力”指标

提要:“武汉这种深入骨髓的湿冷叫人生不如死啊!我来读书之前根本不知道武汉的天气这么恶劣,我毕业后就会离开这座城市。”来自银川的韩瑜是湖北大学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她正在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找工作,气候、生活环境是她择业和定居的考虑因素之一。

  “武汉这种深入骨髓的湿冷叫人生不如死啊!我来读书之前根本不知道武汉的天气这么恶劣,我毕业后就会离开这座城市。”来自银川的韩瑜是湖北大学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她正在一边准备考研,一边找工作,气候、生活环境是她择业和定居的考虑因素之一。

  笔者在采访中曾遇到了一些“满腹委屈”的学生——“我家在石家庄,来了武汉来才知道这是一座没有暖气的城市”;“我家在深圳,我以前从来不知秋裤、电热毯为何物”;“遇上停热水,冬天里几乎睡一整晚都手脚冰凉、瑟瑟发抖”……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以“秦岭 淮河”为界区分南北方。北方为采暖区,只要有人居住的建筑,必须要有采暖设施;而在南方,则没有相关的要求和规范。这里所谓的“南方”,是相对于东北、华北、西北的传统“三北”供暖地区,主要指长江流域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江苏、上海、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及浙江、江西、湖南部分地区。

  当初这条集中供暖的“分割线”,究竟“锤炼”了几代人、冻伤了几代人,因人而异。然而,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暖气不仅直接影响到这些南方城市的吸引力,也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武汉的李女士刚刚装修了150平方米的新屋,为了把年迈的老父亲接来过冬,也为了日后迎接小宝宝的降临,李女士狠下心花费近3万元安装了某进口品牌的燃气壁挂炉以及总计8米长的暖气片。用她的话说,“武汉的冬天太难熬,我们希望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

  在湖南、重庆、上海等南方城市,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居民已经陆续开始“自采暖”。然而,以家庭为单位自行采暖过程繁琐、花销较大。“燃气公司不会让你无节制地使用天然气。”岳阳的饶女士说,“使用燃气炉之前,需凭壁挂炉购置合同、家装合同到当地燃气公司办理申请用气指标,每月可多申请200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每间屋子都打开暖气,一个季度至少要3000元,这一开销差不多是集中供暖价格的3倍。”

  与武汉相似,近年来,贵州、江苏、湖南、浙江等省持续遭遇大范围的强降温和低温雨雪天气,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对于集中供暖的深深期待。数据显示,最近几年的12月至次年2月,贵阳月均气温一般在1摄氏度之下,最低达到零下6摄氏度,一些老年人被迫选择“候鸟式”过冬。“南方城市的供暖,是一种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应有的享受型消费。”武汉市人大代表甘金华说,由于集中供暖涉及社会面广、关系百姓利益大,必须有一系列规范、合理的政策来加以约束;建议武汉市尽快出台《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办法》,明确集中供暖工程的产权划分,配套费、施工费、入网费等承担主体;明确不同性质用户的收费标准,对弱势群体予以关注,适当减免供热费用。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北方的供暖标准,南方的供暖时间较短,大面积实施集中供暖投入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谢少东认为,我国的能源资源有限,国家站在战略高度,考虑为子孙后代留有空间。因而,国家对于政府主导供暖慎之又慎。“自行采暖是个人行为,高昂的价格是政府进行价格调控、限制能源损耗的措施,在情理之中。”谢少东指出,南方是丘陵地区,不可照搬北方集中供暖的模式,分户式供暖方式将成为未来趋势。各地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能源状况、产业政策、经济条件、环保等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供暖方式。

  笔者了解到,从2000年至今,几乎每届武汉市“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集中供暖”提出建议。代表们关于“不供暖会留不住人”、“太冷让人没法做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标准不能停留在不冻死人的下限”等论断,引发网民共鸣。但能够预见的是,短期内南方供暖的大形势很难变化。在未有国家层面政策出台之时,地方不会有太大举动。

  “集中供暖还有很大难度,统一标准还未划定。”笔者从武汉市人大和政协了解到,武汉集中供暖问题,目前仍难有进展。武汉市政协研究室主任刘石称,目前武汉有些住宅小区已经自行实施供暖,但就全市来说统一供暖的标准还未划定,推进起来仍然有很大难度。

新浪地产
关键词:集中供暖      采暖设施    供热管理办法    限制能耗  能源    环境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