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需下“猛药” 北京“示范效应”可期待
记者 卓尚进
日前,北京(楼盘)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五部门联合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北京市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以下简称“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设相关工作的七个方面,如加强计划管理、确保土地供应、合理确定套型面积和价格标准、明确销售对象、加强销售和登记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骗购行为等,给予明确规定。
《意见》提出,北京要加快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设,在2013年底前完成不低于2万套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地,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为主的住房,销售均价原则上按照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价格低30%左右的水平确定。
业界专家认为,此次北京市出台调控房地产的“京七条”及相关公示,旨在调控当前北京高房价走势,其“示范效应”值得全国一二线城市借鉴。
记者注意到,此次“京七条”的发布,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仅相隔一天。9月份纳入房价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与去年同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绝大部分城市其房价同比和环比均呈现明显上涨的趋势。9月份,京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其中北京拔得头筹,同比上涨20.6%,上海(楼盘)上涨20.4%,广州(楼盘)和深圳(楼盘)上涨20.1%。专家表示,当前一线城市房地产调控需要下“猛药”,否则很难完成全年调控房价任务,也不利于明年房地产市场调控。北京当前加强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做法,或许引发其他一二线城市效仿。
今年的房地产行情已在全国大面积成就了“金九银十”。像北京甚至出现了刚需客户蜂涌入市抢购、全市库存房不到6万套,新建商品房严重供不应求的态势,这又加大了消费者看涨房价的预期。如此态势,不利于北京稳定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正是在此背景下,“京七条”的发布和实施,旨在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住房供应结构,支持居民自住型、改善型住房需求,稳定市场预期,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北京在发布“京七条”的同时,还发布了其他相关公示文件并明确表示,明年自住型商品住房的供应还将大规模增加,计划推出5万套左右,并且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单列,优先供地,确保供应。这是对北京原有房市调控如限购政策的补充和完善。
业内人士分析,自住型商品住房属于一种“新品种”的经济适用房,购房目的是照顾中低收入人群、收入高于保障房条件的“夹心层”,如果明年其供应量达到7万套,且购买资格只是对应限购资格的话,可能会锁定市场起码十几万套的需求,而同比相等条件低“30%”的价格差距,可能会导致50%~60%的潜在购买力离开当下的商品房市场,转而等待这种限价房源。这就是说,此举可缓解当前北京房市供不应求的状况,引导现有刚需们的实际需求延迟入市,同时压低未来房价上涨预期。
按规定,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可以采取集中建设或者配建等多种形式,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限房价、竞地价”等出让方式公开竞得。这种方式,预先就约定了新房入市的价格,开发商根据自己成本和合理利润竞争土地价格,这不仅可以限制出让价格,也使土地不可能出现高溢价,对商品房住宅销售市场以及土地市场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地“招拍挂”机制下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联手抬高地价,不断催生“新地王”、加速房价上涨预期的弊端。
为严厉打击骗购行为,加强限购政策社会监督,北京将组建限购监督委员会。其中,对弄虚作假违规骗购的购房人列入黑名单,5年内不准在京买房;对企业协助造假的,冻结全部在京项目的手续办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资金方面,将严格资金监管,对价格过高、上涨过快、利润率过大的项目,将启动全额监管,重点审查地价款来源和开发成本,并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方面,对存在闲置土地、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变相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禁止其参加土地竞买、不对其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强化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等措施。此外,在强化价格引导的基础上,还将严查变相涨价项目;严格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加强市场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等。
进入今年四季度后,北京加强和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举措,不仅对于调控北京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全国尤其一二线城市具有导向作用。业内专家表示,自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达不到预期,很多地方定下的“军令状”到年底可能不能完成。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从严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需施以“猛药”,采取更严厉的调控措施,积极探索调控长效机制,运用更加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如此才能够扭转房价不断上涨、反复上涨的势头,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