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推进需突破“信息孤岛”
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2012年11月启动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已连续公布两批共193个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各地正在迅速展开,智慧城市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据悉,所有智慧城市试点都与住建部签署了任务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以下简称“城科会”)是住建部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主要支撑单位。近日,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针对任务书的相关内容,以及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技术、机制如何创新等问题,专访了城科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柳忠。
任务书可操作性强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知道,所有智慧城市试点都与住建部签署了任务书,这是怎样一份任务书?作用何在?
杨柳忠:这份任务书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责任部门等内容,而在附件部分内容则对重点项目具体指标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任务书对智慧城市做出了系统化和指标化的要求,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更具可操作性。各地可根据任务书具体、细化的指标要求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避免把智慧城市建成“空中楼阁”。
中国房地产报:针对不同的城市试点,任务书的内容是否一致?
杨柳忠:任务书分为两部分,即标准文本和附表部分。实施目标、主要任务、牵头单位、项目周期等,都属于标准文本,这部分对每个城市都有标准要求。而在附表部分,试点城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侧重,选择10个左右的重点建设项目,“自助式”发展。
就项目而言,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必选项,如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是每个试点城市都必须具备的,这可以称之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第二类是自选性质的民生保障项目,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第三类则属于结合当地产业的创新项目,试点城市根据自身产业特点选择一到两个特色、优势项目,比如万宁的智慧旅游、乐从的家具物联网等。
中国房地产报:从第一批获批试点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目前各地任务书的完成情况如何?
杨柳忠: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任务书也是一个中长期目标,完成周期大多在4~5年。同时,年度也会有一些节点性的考核,我们和试点城市一起将整体任务分解到每一年中来完成。比如智慧交通,第一年要做什么、第二年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进度如何,在任务书中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目前各试点城市都在编制重点项目推进方案和投融资方案,有些前期基础较好的项目也已经启动。
“四千亿”背书智慧城市
中国房地产报:根据城科会与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的协议,国开行将在未来3年,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的进展情况如何?
杨柳忠:目前国开行已经有约70多亿元的资金进入了智慧城市项目当中。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投融资规划方案来指导各地更好地申请国开行的贷款。国开行的贷款有其自身流程,而很多试点城市并不十分了解这一流程,也不具备马上申请贷款的条件,还需要很多细化工作。
中国房地产报:除国开行的资金支持,你们在投融资方面还有哪些新思路?
杨柳忠:除国开行这种政策性银行,我们也接触了一些商业银行。目前,银行授信总额度已经达到了4000亿元左右。同时,基于市场对智慧城市产业良好预期,也有很多基金和民营资本愿意参与其中。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智慧城市投融资平台的雏形已经清晰。
我们也在帮助一些城市落实智慧城市投融资规划,梳理出哪些项目应该由政府出资建设,哪些需要银行贷款,哪些项目更适合市场化的直接融资。
另一方面,多部委在提交国务院的一些建议中也提出,希望财政部、发改委对智慧城市建设给予资金或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下一步有可能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城镇化新“抓手”
中国房地产报:如何看待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杨柳忠:智慧城市对于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国务院智库在提交政府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提出,要把智慧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国家发改委在《城镇化发展规划》中也将智慧城市列为了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给未来的深度城镇化带来了挑战。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新形态,能够运用智能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城市信息资源。政府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将推动整个IT产业的发展,为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再以住房保障体系为例,如果实现对住房保障体系中人和房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就必须实现高度的信息化。这其中包括对常住人口的信息管理,更包括对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在新型城镇化下大量的流动人口也要被纳入到住房保障体系中来。这些信息包括社保信息、收入信息、购房信息等。对房屋的管理也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监控。
“信息孤岛”源自制度樊篱
中国房地产报:我们也听到一种声音,智慧城市推进的瓶颈其实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各项体制、机制的理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杨柳忠:的确如此。在不久前八部委报送国务院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政出多门,分别推进不利于形成支持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合力”,并明确要求坚持机制创新。
我们也看到了传统的单一智能项目建设,如数字交通、数字医疗等,以及各部委自上而下的纵向项目建设,的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部委或者项目间的横向整合和共享却成为了一个短板。由于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最终形成了“信息孤岛”。比如,社会保障的智能化就需要社保、医疗、工商、税务、公安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而如何统合多个部门,做到互相配合、有效协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机制问题。
要让城市真正“智慧”起来,突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一个统一协调各部门、各项目的中枢机构很重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创新则更是必不可少。这涉及很多部门之间的整合和协调,这些工作的推进其实比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技术更为关键。“信息孤岛”背后往往是制度樊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