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商转向海外上市念“另类生意经”
原标题:地产商转向海外上市念“另类生意经”
8月27日,绿地集团对外宣布,成功借壳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高置地),并正式登陆港交所。
而在此前的一个月,绿地宣布,通过在香港注册的全资子公司以总计约30亿港元的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已改名为“绿地香港控股”),交易完成后,绿地持有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绿地认购的新股价格为每股1.90港元,认购完成后,股东还可按照合并后的股份获得每股1.275港元现金的特别股息。
截至8月22日收盘,盛高置地股价已涨至4.28港元,绿地持有部分的盛高置地市值已达67.48亿港元,这意味着,短短一个月时间,绿地30亿港元认购的股票市值已翻番。
事实上,通过海外上市融资获取高额收益的,并不止绿地一家。万达、朗诗等地产商在购入“港股壳”不久后,“壳”公司的股价便大幅上涨,令公司仅靠买“壳”就获取了巨额收益。
诱人的海外低融资成本
绿地并非买“壳”赚钱最多的地产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万达并购香港上市公司恒力商业地产(将改名为“万达商业地产”)后,恒力股价从0.25港元/股一度涨到4.2港元/股,创造香港股市公司重组股价上涨纪录。恒力的市值也从收购前的7.1亿港元暴涨至121.4亿港元。
克而瑞分析师朱一鸣认为,收购股票获得溢价并不是公司的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近期赴港借壳或上市的房企融资额并不高,赴港上市的目的是建立海外融资平台和长效融资机制,是长期行为。
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赵驹近日透露,目前瑞银手上仍握着几个房企赴港上市的项目,近期约有十来家地产公司准备在香港主板上市,且这些公司已经继续开始接受香港联交所的审核。在他看来,房企热衷于这个境外市场平台,除了股本融资、债券融资方面可得到一定支持外,也因为上市公司本身也更容易得到评级公司的评级。
朱一鸣表示,相比内地融资,海外融资的重要优势在于融资成本较低。目前海外融资最常见的是银团贷款、发行票据和债券,年利率一般不超过10%,同时,一旦海外融资盘活了资金流,负债率下降之后,银行以及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评级将上升,这将更有利于企业之后的融资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认购额,资金流方面进入了良性循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多家在港上市房企公开数据发现,较之同行,其借贷成本有所降低,今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发展加权平均借贷成本为3.8%,与内地信托、基金动辄15%以上的成本相比,优势明显。
海外投资的巨额利润
今年以来,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曾介绍,投资境外可能获取丰厚收益。在谈及收购、互换酒店资产、购买土地、购买老旧楼宇时,他曾谈道,“过去这个资产可能需要2亿美元,现在可能1.5亿美元就谈下来了,这种状况比比皆是。”
张玉良预计,绿地今年海外的收益大约30亿元,而明年的目标是今年收益的3倍。
起步较早的碧桂园从2011年12月起,已与马来西亚知名房开商Mayland合作,以占股55%的方式参与当地包括雪兰莪州士毛月、双文丹以及柔佛州等别墅及商业综合体项目。今年半年报显示,这一系列以移民、度假为主打的马来西亚项目已为集团带来70亿元协议销售额,占半年总销售337亿元的两成左右。
碧桂园总裁莫斌在半年业绩会上表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片区目前项目的可推货量达160亿元,很可能成为今年碧桂园销售的亮点。
除了拿地兴建外,不少内地房企亦通过并购完成海外布局,去年初,中海耗资两亿英镑在伦敦收购写字楼项目;今年上半年,万达同样选择英国,并购英国圣汐游艇公司并投资伦敦超五星级万达酒店、公寓项目。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半年总结会上就透露,其收购的伦敦万达酒楼面地价只有售价的十五分之一,仅项目公寓销售完就可赚回一个超五星级酒店。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