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市场乱象揭秘

提要: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市场乱象丛生,在影响人们房屋质量安全的同时,正在大肆侵蚀各地的高铁、地铁等重大政府工程。而随着记者的采访发现,导致全国房屋平均渗漏率如此惊人的源头是劣质的防水材料在建筑市场上的泛滥。

  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市场乱象丛生,在影响人们房屋质量安全的同时,正在大肆侵蚀各地的高铁、地铁等重大政府工程。

  夏季汛期时节,当人们为建筑物漏雨、漏水苦不堪言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它的最大祸根源于建设之初防水材料的造假。然而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建筑的水患,在各地正在上马的高速公路、地铁等重大工程中均存在着严重的防水材料质量隐患。

  三个65%敲响警钟

  2012年12月7日,由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办的2012年建筑防水行业年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梅建华提供了一个数字:“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国内65%的新房屋一至两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占房地产质量投诉的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至8年后需要翻新。

  事实上,我国新建和现有的地下空间的渗漏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不少地区的渗漏率高达60%以上,地下建筑的渗漏率更是超过了80%。比如北京地铁10号线,此前已经有媒体报道,该线路的20个车站中,只有农展馆站和知春路站不漏水,除此之外18个车站都存在漏水问题。被誉为北京第一高楼的国贸三期地下渗漏也多达200多个渗漏点。

  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叶林标在接受采访中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北京市建设工程司法鉴定中心多年承接的案件当中,有关渗漏方面的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投诉要占到总的工程质量投诉案件25%左右,高居榜首,其中地下空间渗漏水的案件要占到了这25%里面的绝大多数。

  叶林标告诉记者,为了治理地下空间渗漏水的顽症,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导致环境污染。比如北京某大厦地下工程,负29米,该工程做完以后便出现漏水,不得不把装修材料全部推掉重新进行堵漏,垃圾运出来就有几十吨,足以说明治理之难。

  目前在中国,建筑渗漏已成为除建筑结构之外影响建筑质量的第二大问题,被称为“建筑癌症”。

  叶林标称,渗漏会导致钢筋的锈胀,氧化后,钢筋会越来越胀,这样就会挤压主体结构,引发安全问题,恶性循环下去,会严重减少建筑寿命。

  而随着记者的采访发现,导致全国房屋平均渗漏率如此惊人的源头是劣质的防水材料在建筑市场上的泛滥。

  建筑市场假冒劣质产品泛滥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除了钢铁行业监管的钢铁,在全部建筑材料里面,只有两个材料需要经过国家行政许可的生产许可证,一个是水泥,第二个便是防水建材。也就是说,上述产品没有国家行政许可管理不能随便开设工厂,随便销售。朱冬青认为,这足以说明建筑防水在建筑安全上的重要性。

  然而,市场上的现实却让人担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建筑防水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房屋建筑防水,还扩展到很多工程领域的防水,包括地铁、高铁、桥梁、垃圾填埋、污水处理、水库、大坝等等。现在行业里排前20的企业里面,它的销售收入里面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工程建设领域。

  建筑防水领域扩大在为防水界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逐利而大肆违法,铤而走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建材市场里公开销售不合格防水卷材。

  在国内建筑市场公认监管最为严格的上海市,《小康·财智》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就在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一条不长的街上分布着10多家大大小小的防水材料经销店,其中一家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某某品牌的经销商,但当记者表示对所售品牌不满意,提及“能否搞到一些价格便宜些,又最好是牌子”的要求时,销售人员一口就答应了。

  多家经销商明目张胆告诉记者,他们所销售的所谓品牌防水材料其实大部分都是假冒伪劣的不合格产品,远远达不到国家对防水材料的强制性标准。

  而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公开的行业秘密。“这些都是不合格的,你要合格的,价格肯定高。”有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个105元(非国标),那个280元(国标的),你说相差多少?那些钱(挣到的差价)里,你总要请客、送礼吧。”

  造假堪称暴利 无人监管

  建材市场的销售乱象已经让人震惊,但接下来的景象更是让记者瞠目结舌。出售不合格的产品似乎早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那么这些不合格的劣质的防水材料究竟是哪里生产的呢?这些有没有有力的监管?记者顺藤摸瓜,继续前往全国知名的几个造假窝点暗访。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销售的不合格防水卷材主要来自江苏省吴江市的七都镇和与之相邻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等地。

  在吴江市七都镇桥下村,一家名为“吴江七都防水油毛毡厂”的防水卷材生产企业里,门口随处堆积着废旧沥青桶以及成卷的卷材(后经记者查实属于无证生产),当记者问能不能采购一些牌子的防水卷材,老板笑而不答,当记者说是朋友推荐来的,老板又问是“哪个朋友?”

  记者到访的另一家企业则是白天也大门紧锁,门上没有任何厂名标牌,但大门外却堆积着加工沥青用的圆桶,而且依稀能够看出这些圆桶是刚刚用过的。记者佯装顾客,希望能够进入到工厂里面,除了里面的狗叫声,却始终无人开门。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防守严密”的厂子一般都是晚上生产,白天关门,这些厂子都没有生产许可证,厂房前也没有任何企业标识。

  随后记者又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在一条通往湖州市区的大道上,记者找到了三家防水卷材生产企业。除了一家无厂名的企业大门紧锁外,其他两家正开门生产,在一家企业门口,记者清晰看到“李氏木业”四个字,但进入厂区发现,连一根木头都没有。而厂区两侧则横七竖八堆放着二百多袋废旧沥青,厂房里堆放的防水卷材上贴的商标显示为“李氏”牌。

  在厂房的另外一侧就是加工设备,几个锅炉正在加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炉子里加热的就是废旧沥青,在经过高温后,出炉压膜就成了防水卷材。记者看到,整个车间污水横流,垃圾随处乱放,厚厚的粉尘充满了整个厂房。

  而在另外一家同样没有厂名的加工厂里记者看到,虽然没在生产,但开门人主动把老板的电话号码给了记者,记者打通了老板的电话,在问询工厂有无营业许可证之类的问题时,这位老板坦率地回答“没有”。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小作坊式的工厂,投入的也很少,30万、50万就能弄一条生产线。

  无证生产的企业,所用原料一般都是废旧沥青、报废汽车轮胎制成的废胶粉,而其中,废旧沥青价格一吨才400多元,而正规的沥青则要5000多元,相差了十多倍。尽管无证产品销售价格只有一平方米8到15元,远低于正规产品30元左右的价格,但企业利润却比正规厂家要高八倍左右。

  在石家庄市新乐市,造假已经到了光天化日明目张胆的地步,该市区域内道路边随处可见的是墙上的防水卷材销售电话,以及随处堆放的收购来的废旧轮胎和报废卷材头,而这些废旧轮胎、卷材头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必须经环保部门指定地点销毁的危废品。在这里却直接被造假者拿来作为防水材料造假的主要原料。

  在上海宝山区南大路建材市场,一位防水材料经销商告诉记者,虽然他们销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防水卷材,但销量却特别好,是达标产品的八九倍。之所以价格低廉、质量堪忧的防水卷材能够在多数建筑工地大开绿灯,是因为目前国内建筑工程不够严格的监管方法。

  超低的门槛,缺失的监管,高额的利润,层层分包、转包的建设方式,这些都给劣质防水材料的销售提供了温床,短短几年内,国内的小型防水材料厂急速增长,甚至形成深受地方政府保护的造假售假窝点。

  全国四大窝点公开造假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假冒防水材料的生产窝点主要有以下四个:往北有东北三省的辽阳、盘锦,南到石家庄的新乐、涿州市,再南到江苏吴江、浙江湖州,东到山东寿光等,堪称国内防水材料的四大造假窝点。其中,辽阳、盘锦假货主要覆盖东三省,新乐、涿州市假货泛滥京津冀,吴江、湖州则主要流向长三角。

  在上海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家名为“月星”的企业品牌,由于被严重假冒,自己生产的产品销量只有假冒产品的两成,这样的局面至少有五六年时间了,如今企业处于濒临倒闭的境地。而该企业曾经是当年中国三大品牌之一,还曾经获得过国家银质奖。然而,因被假冒,李鬼几乎把李逵逼死。而这种情况也几乎发生在了武汉、盘锦等几个地方的国有企业身上。而仅凭企业自身打假,企业又不堪重负。

  一位企业负责人担忧,“如果再不抓紧治理市场,任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三五年内一旦有外国企业进驻中国市场,那我们中国企业就要全军覆没了。”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截至目前,中国防水材料市场还仅有一家上市企业。行业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市场总量占不到行业的10%。而相比美国,前三位的企业的份额就占到了行业市场总量的40%。

  记者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了解到,截至目前,行业总的企业数3000多家,中国登记在册的拥有生产许可证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1400多家,而没有许可证的企业经查实的就有500多家。2012年中国建筑防水行业的销售收入只有2000多亿元,而经查实的无证企业的销售收入却达到600亿元,占到整个行业收入的30%还多。

  建筑业低价中标亟待改观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认为,假冒伪劣的产品之所以在建筑市场拥有巨大的需求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层层的分包、多层转包、收费,建筑工头把持着建筑防水市场终端的现状造成的。直到目前,很多建筑工程实行的仍然是最低价中标制度。现在如火如荼的政府投资规模巨大的铁路建设包括高速铁路也是如此。这就为假冒伪劣提供了一个泛滥的温床。

  在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无序化,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大背景下,这就使一些企业为了生存走到了“逼良为娼”的境地。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社会监管上有一些更合理和有操作性的做法,比如在一些地铁建设中就采取了合理价中标、中间价中标的方法。

  朱冬青称,不仅仅是对防水材料最低价中标,可能是对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实行最低价中标,这个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经查询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官网,在过去几年新建的铁路项目中,大多数项目防水材料的中标价竟然都在材料的制造成本以下!

  据统计,在最近一年36次,涉及面积770多万平方米的高铁招标中,有关防水材料的三个主要产品中,全部是低于成本价中标,最低甚至能低出成本价40%。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已经以行业的名义向原铁道部发去了“警示函”。截至目前,铁路系统这种现状已经有所改观。该协会希望能与铁路建设部门合作,乃至由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牵头,推动改变此种建筑行业的招标机制、体制。

  在采访中,朱冬青称,现在到了各级监管部门,以及每一个人都密切关注建筑防水产品的时候了。他给记者举了一个很新的例子:东莞市有一个业主,由于长期的渗漏,他把房地产开发商告上了法庭,同时向法庭提供了一份由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提供的房屋质量鉴定报告,这个鉴定报告认为房屋50年的使用寿命,现在仅剩30年了。该名业主据此向法院申请赔偿200万。一审判决法院支持赔偿他120万,其中70万是由于房屋寿命折减而给他的赔偿。

  “我非常希望有大众和新闻媒体来关注这个事情,建筑防水确确实实关乎建筑安全,你的房屋是不是有70年的使用寿命?万一这个房子使用50年变成危房了,剩下20年谁来补偿?朱冬青觉得这在中国法律上可能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建筑防水和建筑安全,通过倒逼机制,通过消费者的维权,带来行业的净化。”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建筑防水市场乱象揭秘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