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热”来袭 太阳能产业融合提速
来源:经济日报
太阳能光热正在经历一场产业变革,标志性的信号是传统的产业边界正在被打破,太阳能龙头企业正在向热能、热电以及多能源复合供应商转型和拓界。在近日举行的第7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人物日出东方董事长徐新建用“大光热”3个字阐述了这场变革的方向。他认为,“大光热”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光热产业边界,实现从低温到中高温的技术升级,以及从热水到热能、热电领域的延展,同时要以开放融合的产业化思维,将太阳能、空气能等产业打通,实现横向扩展。
“大光热”时代到来
与光伏不同,光热的发展鲜有光环也少有跌宕,有的只是坚实的脚步。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光热的年产值已达千亿元,太阳能集热器的年产量超过4200万平方米,占到全世界的70%以上,太阳能的安装保有量达1.45亿平方米,占世界80%以上。与此同时,太阳能光热的产能95%是在国内消化,节能贡献率日益凸显。上半年,工信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到2015年培育3家年产销量250万台以上的龙头企业。
但是,“大光热”的未来不止于此。四季沐歌总裁李骏表示,除了太阳能热水以外,中高温热能、高温热电领域以万亿为单位的产业规模有待开发。在太阳能领域,100摄氏度以下的热水为低温,100摄氏度至250摄氏度为中温,25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为高温,中、高温在工业上的应用空间很大。以太阳能锅炉为例,我国有50多万台工业燃煤锅炉,如果改用太阳能来低温预热、中温加热,每年可以节约4000万吨左右的原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000万吨。有专家预计,仅工业锅炉一项,就将带动1.3万亿元的太阳能新兴市场。
不仅如此,记者获悉目前太阳能中温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苏南地区的很多印染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方式,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在纺织、食品、海水淡化等工业领域,太阳能中温应用已破题,市场潜力巨大。太阳能高温热发电虽然经历了许多羁绊,但是近日由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同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政策研究报告》,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即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融合、跨界和创新
有太阳能专家表示,“大光热”是时代大背景下的蓄势性爆发,以“融合”为主题的战略扩张打开了光热产业的整合创新空间。对此,太阳能龙头企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李骏表示,“大光热”是方向,在企业战略层面,当前任务是以太阳能光热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及多能源技术的复合,从单一能源向复合能源转型,从单一的热水向热能、热电的中高温领域拓展。同时,他也强调:“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多能源复合应用技术以及能源储存技术是很重要的一步。”
从市场格局看,这一技术障碍已经突破,产业融合正在提速。四季沐歌一期年产30万台空气能热水器的顺德产业园已经落成,成为目前业内最大的空气能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产业融合对太阳能产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直接影响。以太阳能与建筑的融合为例,城市节能让平板、阳台壁挂太阳能销量激增,也让太阳能从单机销售向热水系统工程转型,对系统的节能参数、多能源复合应用、智能化都提出更高要求。在太阳能与建筑融合过程中,城市居民对太阳能热采暖系统的需求,也推动了企业热能技术的成熟。此外,“大光热”不仅推动着太阳能产业自身的发展,也为关联产业提供发展动力。光热拥有很长的产业链,从最上游到最下游覆盖的产业层面多达数十个,太阳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为玻璃、钢材等产能长期过剩的传统产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