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灶:带头上访支持强拆

 早签户李铭灶

  离开是为了归来。80岁的李铭灶最早签约,又成为“99%”中的“带头大哥”抵制“1%”,联名上访、支持强拆钉子户,如此折腾着自己最后的年华,是为了早日回到这片土地

  每天早上,从广九大酒店饮过早茶后,80岁的李铭灶总会习惯性地走进杨箕工地看看,3年了,说好回迁的大限已过,可是这里的地基还没打好。

  李铭灶是杨箕改造过程中最早签约的人之一。3年前杨箕村民争相签约,短短2个月签了98%,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98%才是整个动迁工作的开端。

  8月3日,杨箕最后两栋“钉子楼”被推倒的第二日,从村子的北帝庙出来,爆竹衣洒了一地。北帝庙原庙祝公李铭灶说,这串爆竹其实从3年前就准备好了。

  “大势已去”无奈舍“命根”

  李铭灶为人忠厚、敢出头,被人尊称为“灶叔”,目前身兼杨箕龙船会会长、广州李氏宗亲会理事长,村中有“姚、李、秦、梁”四大姓,李铭灶就是李姓族人推举出来代表人之一。

  2010年4月,李铭灶在杨箕小学举行的村民大会上得知杨箕改造的详细执行方案,第二天他和几名李姓父老谈起这事,大家不谋而合地表态:“死都不能签,房子就是我们的命根。”理由很简单:“万一有人签有人不签,就大家都半天吊。”

  当年5月开始接受签约,杨箕签约补偿办公室门外天天都排起长龙,由于“先签约先选房”、“第一个月签约奖1万”等激励条款,不少村民嘴上说不会签,但转过头又悄悄签了。李铭灶承认,他就是其中一人。“大势已去了,没办法啊。”

 签约进入第三周,签约率已逼近50%

  李铭灶要考虑的是如何交代:“我是村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当初说好不签,现在又签了,肯定被人指着后脑勺骂。”

  最后李铭灶想了一个办法,由女儿出面,带着宅基地证去签字。“完了我可以说是女儿偷偷去签的,与我无关。”

  那是5月20日,李铭灶清楚记得,这个作出最难抉择的日子。

  事实上,李铭灶并没有被指责。绝大部分村民和他一样,瞬间倒向了签约一方。截至2010年5月30日24时,杨箕第一轮奖励结束的限期,才26天,全村纳入改造的1390栋房屋已超过95%完成签约。

 “钉子户就是想捞多点油水”

  开拆以后,李铭灶搬到一公里外的东兴南路暂住。每天他还会习惯地到广九大酒店,喝早茶会乡邻,然后走进工地看看进度。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了,剩下的18户29栋钉子户,一直没有动静。

  “钉子户就是想捞多点油水,拖得多久就多久,现在政府也不敢硬来。”李铭灶曾多次被村民推举去做“和事老”,被钉子户骂“出卖村民、坏分子”,甚至有钉子户扬言要教训他。

  当初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李铭灶站在工地门口,想到自己没有医保,万一大病他告诉儿女不要治了,他的最后愿望就是在弥留之际有儿女送自己回家。“死在自己间屋,点都安慰过在人家屋。”

  这些日子,他总做着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走了,做法事的地方却不是杨箕那新建起来的40层高楼,而是一个临时居所,死都觉得不安慰。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2011年初,杨箕村委正式向法院递交诉讼书对18户留守户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判决后,分别于2011年9月7日、11月17日,2012年3月21日对判决已生效案件组织了强制执行。

  李铭灶记得,每一次强制执行,签了约的村民都自发从各处回到杨箕,“每次成功拆除都是兴高采烈的”。但2012年8月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钉子户”之一的李洁娥从房顶跳了下来。至此,对钉子户的强拆便暂停了。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李铭灶和村中多名长老,被召集到杨箕村委开会,决定村民联名上书法院,要求依法对已判决的钉子户实施强制执行。他们去了市中院,递交了签名信后未见处理;又去了市人大,接着去了越秀区政府、越秀区法院等,李铭灶记得,至少组织了7次上访。每次至少3辆大巴,他像组织端午划龙舟一样组织上访。每次上访完,都会在广九大酒店组织围餐。

  在麻将房的抽屉底下,李铭灶翻出一份空白《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访局来访登记表》,类似的信访材料李铭灶还有一大堆。每次上百人的请愿,按照规定只允许最多派5名代表进入信访室,而李铭灶就是其中一人,他的任务就是将大叠村民签名交给信访官员,然后等待复函。

  2013年7月11日,杨箕村最后两名钉子户李健明、李启忠签订拆迁补偿协议,8月2日,最后两栋钉子楼被拆除。至此,历时3年的杨箕动迁宣布完成。

关键词:人物观点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