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水:“天衣有缝”乱象多

提要: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汛期,随之而来的居高不下的渗漏率成为很多建筑挥之不去的隐痛。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防水行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但行业最大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过20多亿元,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10多家,排名前5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市场总额的两成。

  层层分包压价格 正规企业受打压

  潘冰是北京一家生产防水材料的大型化工建材企业的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这种无证生产的非标产品,所用原料一般都是废旧沥青,至少比合格产品的原料便宜50%,因此尽管其销价远低于合格产品,但利润仍比正规厂家高得多。

  除了被山寨货“套牌”和成本上的劣势,正规企业的合格产品在工程市场上也经常被“唯价格论”打压。据了解,防水工程通常是由投资者(开发商)总包给土建总包,再由总包单位分包给防水专业公司。土建总包在传统的钢筋、水泥等项目中经过市场的公开投标竞争,一般赚不了钱,于是往往就将防水、装饰、园林这些专业分包价格压低,以赚得利润。

  “在国际上,建筑防水工程平均造价约占建筑工程总造价的8%,但国内仅占约1%,这样少的预算怎么能采购到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呢?”叶林标说。他进一步指出,层层转包、层层分包让本来就不多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他曾参与过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其防水的工程预算是每平方米150元。这笔钱到了地方政府后,先被扣除了20%的管理费,然后以每平方米120元的价格发给土建总包,一系列环节下来,最终防水工程施工方可以使用的资金每平方米只有60元。

  “好的防水材料价格当然高,但很多假冒的优质防水产品,其包装和外形已经做得跟真品一模一样了。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指望企业自律,几乎不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包工头会让不合格产品流入工地。”叶林标对现行的监管制度表示担忧,“在生产领域,我们很多企业在恶意地规避国家的行政抽查,生产一批合格的符合国标的产品放在库里面,贴上合格证,但十倍甚至二十倍于这些合格产品数量的非标产品却放在所谓的待检区,不贴合格证。由于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只抽查贴合格证的产品,所以有的产品是在出厂装车的时候才贴上合格证,有的是在进工地之前才贴上合格证,逃避监管。在施工领域,监理人员往往不够尽职,不合格的非标产品堂而皇之地被使用在所谓‘百年大计’的建筑上。”

  产能过剩门槛低 政策规范待发力

  据了解,2011年全国建筑防水产能为60亿平方米,2011年全行业产量为12亿平方米,防水材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少企业开工率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防水行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但行业最大企业的销售收入也不过20多亿元,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10多家,排名前5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市场总额的两成。

  “行业准入门槛很低,20多万元就可以开工生产,生产成本又很低,所以大量小作坊都靠低价竞争维系着,看似不成气候的小企业却能把市场搅得一团糟,把价格压得很低。”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目前能够生产防水材料的小企业比比皆是。有的厂子甚至是夫妻店,厂址就在玉米地里,方便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这样的生产者到底有多少,产能是多少,根本无法统计。”

  事实上,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停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非法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的重拳打击,同时为了促进行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行业质量和持续健康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从去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连续发布了《关于开展电线电缆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工信部出台了《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下称《准入条件》),对建筑防水卷材企业的建设条件与生产布局、生产规模、工艺与装备、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细规定。

  虽然《准入条件》的实施将改变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整体利好行业发展,但是在实施上仍然存在难度。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90%的卷材企业达不到《准入条件》规定的标准,这些企业何去何从将是一大问题。另外,《准入条件》对用地、居住区、工业区的规范也会加剧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而仅对防水卷材的限制或将加剧防水涂料市场的恶性竞争,损害部分以防水涂料为主营业务的骨干企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