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能源革命”倒逼陶企升级

提要:2010年,泉州市政府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期间有关节能减排要求,规定晋江、南安陶瓷企业所有窑炉不得采用水煤气生产,限期改用天然气,不改的企业将被强制关闭。而就在不久前闽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就是否应强制企业使用天然气一事,咨询了相关专家,尹虹就是其中之一。

  7月10日各地开始上调非民用天然气价格。而此时,曾因天然气价格高涨而多次“上书”相关部门的福建陶瓷协会秘书长叶子芬却显得很“淡定”,“我们对高价天然气已经快麻木了,福建地区的天然气早就数倍于全国平均价格”。

  据此前国家发改委的调价通知显示,天然气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1.95元。

  事实上,这一全国平均价并不能反映各地非民用天然气的价格。对于东南沿海城市需要从海外进口或内陆远距离输送天然气的地区,其价格早已维持在每立方米4元左右。

  以陶企聚集地泉州为例,当地的天然气价格在2008年9月是2.8元/立方米,2010年10月提高到3.1元/立方米,2011年9月又提高到3.6元/立方米,2013年3月价格又被提到了3.88元/立方米,而这已超过企业所能承受的生存底线。

  叶子芬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天然气价格昂贵且涨速过快,使原本利润微薄的陶瓷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几乎每次提价都伴随着当地陶企的一次倒闭潮。

  为此,叶子芬所在的福建陶瓷协会,几年来多次向省市各级政府、发改委、环保局等各个部门递送报告,呼吁关注天然气涨价问题,建议取消强制陶企使用天然气的行政命令。

  政府:节能减排催生“禁煤”

  而政府一边也有苦衷。

  我国陶瓷企业目前使用的燃料主要有煤炭、重油和水煤气等。在人们印象中,“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与陶瓷行业如影随形,“三高”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为改变污染情况,不少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求企业减少煤炭使用,鼓励或者扶持企业多用清洁能源。在业内,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也成为了行业专家的共识。而由于天然气自身的种种优势也成为了陶瓷行业的首选燃料。

  作为“洁净环保能源”,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影响人体健康、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硫和酚水,此外可同时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80%~90%,减少一氧化碳排放量52%,因此被广为推广,而政府则在推广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天然气燃烧供热稳定,燃烧充分且比较纯净,烧成产品质量优于煤烧窑炉,能效在生产中得到大幅提高。

  以福建省为例,此前陶瓷烧制中主要以煤炭生成的水煤气为燃料,产生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含酚废水。发源于福建南安、流经晋江市的九十九溪水域,多年来已被两地陶瓷企业排放的含酚废水所污染。此前当地政府在企业中实施的脱硫除尘和酚水治理措施,一直仍难以有效根治排污顽症。政府认为,要杜绝陶瓷生产中产生含酚废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推广使用天然气作燃料。

  2010年,泉州市政府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期间有关节能减排要求,规定晋江、南安陶瓷企业所有窑炉不得采用水煤气生产,限期改用天然气,不改的企业将被强制关闭。

  在执行这项政策时,晋江市表现最为积极。从2011年年初,晋江市政府发文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引导全市170多家陶瓷企业淘汰水煤气,使用天然气,此举比福建省提出的5年内关闭所有煤气发生炉提前了2年时间。而作为晋江当地唯一天然气企业的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成为政府指定的供气公司。

  按照进度表,晋江第一批40家(集中在磁灶镇)必须在2011年底前使用天然气;第二批约90家,期限为2012年年底前;其他约40家陶瓷企业,须在2013年年底前执行。“规定时间内不更换天然气的企业,相关部门将给予惩罚,电力部门将对水煤气窑炉停止供电,相关部门停止相关行政许可。”晋江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表态说。

  而晋江市磁灶镇商会会长、晋江美胜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声团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自今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的压力,开始采取强制手段对企业进行天然气的改造。

  企业:3.88元超过承受底线

  天然气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影响陶瓷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而对于行业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吴声团表示,能源成本的增加,迫使原本就是微利经营的建陶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然而以低附加值的外墙砖为主的企业,提价能力远不及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幅度快,加上当前房地产业不景气,市场需求疲软,种种因素交杂在一起,已经严重削弱泉州建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磁灶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几轮提价后,地板砖成本每平方米增加了3~4元。一位陶瓷企业老板给记者算账:一条窑炉平均每天生产1万平方米陶瓷,每年则要增加至少450万元成本,晋江全市400多条窑炉一年要因此多支出20亿元。

  吴声团指出,3.88元/立方米的燃气价已超过企业所能承受的生存底线。

  “经过仔细测算,3.1元/立方米是行业能够承受的价格底线。”吴声团表示,陶瓷业本来就是微利经营,其提价不及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幅度快,加上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业、人民币升值,导致产品出口难以及业内竞争等,晋江建陶产业已经无力应对。

  晋江万利陶瓷有限公司吴瑞彪则表示,如果按一家每年生产1000万平方米的陶企计算,使用天然气每年增加成本近4000万元,这家陶企一年的利润也就这么多,甚至还达不到。吴瑞彪给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已经占到了企业总成本的40%,而换算为同等热值的水煤气,其成本则只是天然气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对于处于微利状态的陶瓷企业来说是一块巨大的利润。

  “我们希望,晋江市委、市政府积极伸出援手,帮助陶瓷企业渡过难关。”一份由131家晋江陶瓷企业的联名信中呼吁,希望组织双方展开新一轮价格谈判,定出均可接受的价格。

  而吴声团则告诉记者,仅2013年强制政策实施以来,磁灶镇就有近一半的陶瓷企业出现了停产甚至倒闭的现象。“那些没有倒闭的企业也基本上是在为天燃气公司打工——微薄的利润仅够支付燃气费。”显然,担心企业倒闭的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在福建陶瓷协会给福建省经贸委的一份报告中,言辞恳切地写道:“能源成本骤升,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负荷,随着天然气推广进行,陶瓷企业人人自危,几十万人的就业和生存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数十万营销大军将受到波及和影响,事关各大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安定。”叶子芬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同样是政府需要反复权衡的两个问题,尤其是社会安定,这些表述一定会触动相关部门的神经。

  行业:产业升级是必然

  晋江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冬也曾对媒体表示,政府确实有意通过能源杠杆和倒逼机制,推动建陶行业转型升级,只有那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陈冬同时指出,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同属福建三大陶瓷产地之一的德化产区,由于产品附加值高,消化能力强,在此次的“能源革命”中就显得更为从容。

  而对于政府的这种“强制升级”的做法,前佛山陶瓷协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尹虹也保留了自己的看法:“政府坚持环境保护、倡导产业升级没有错,但不应通过要求企业全部使用天然气这种非市场化的强制手段来进行,这显然有越权的嫌疑。”尹虹建议,政府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陶瓷行业制定更细化环保指标,在指标范围内,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事实上,通过技术升级和严格的监管,以水煤气作为燃料,也完全能够达到现行的环保指标。

  而就在不久前闽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就是否应强制企业使用天然气一事,咨询了相关专家,尹虹就是其中之一。

  “佛山作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也曾实施过所谓的腾笼换鸟,迁出了一部分陶企。但直到现在也没有要求全部使用天然气。全部改用天然气,一改了之是行政惰性的表现。”在讨论会现场,尹虹直言不讳地反问当地官员。

  尹虹还建议闽清相关人士到珠海和佛山的两家依然使用水煤气的陶瓷企业去考察。“这两家企业是我见过的厂区环境和清洁生产最好的陶瓷企业。通过脱硫、除酚等一些成本并不高的技术措施,它们基本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这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环保指标。当然,这很难,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其中包括企业的工作,也包括政府方面的工作,比如对企业的引导、监管等。”尹虹说。

  吴声团也认为,福建推动能源革命是对的,但是转型需要一个长久的规划,让行业平稳过渡。但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首先企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搞一刀切只会挫伤整个产业的元气。而我们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环保起点肯定会更高,不会是简单的产能转移。

  就在前几天,闽清方面接受了尹虹的建议,决定带领当地的陶瓷企业到珠海、佛山两家企业进行详尽的技术考察。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