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土地供应挤水份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12月15日~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发展的定调。会议明确了城镇化质量主要是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土地城镇化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1.85倍,未来出于粮食安全等因素考虑,我国将会放缓土地城镇化,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12月17日,国土资源部(以下简称“国土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在土地财政支撑地方财政收入这一现状下,在土地城镇化将放缓的背景下,土地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的“提款机”?

  据记者获悉,作为提高城镇化质量背景下的土地供应方,国土部正在结合以往经验和教训,在土地供给结构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

  首先,鉴于众多产业圈荒芜、土地闲置等历史问题,2013年国土部将减少工业用地总量,同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完善工业用地审核机制,杜绝借“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彻底挤掉工业用地水分,提高工业用地违法成本,剔除实体经济中的虚假成分。”上述国土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指出,产业是城镇化的“脊梁”,所以要从源头杜绝走歪路。

  其次,稳定供应住宅用地总量,提高卫星城市土地价格,为城镇化进程铺路。“卫星城的地块可以傍着优质地块一起出售,这样无人问津的卫星城市地块就可以有人摘牌。”12月18日,国土部土地利用司相关负责人在“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房地产用地供应抑制异常地价”有关工作情况的新闻通气会上对记者表示。

  “虽然带有强制性措施,但是这样会促进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发展,所以对于城镇化很有好处。”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章惠生认为这是给城镇化提供了“强心剂”。

  再次,提高商业金融用地和保障房用地总量。“因为商业金融用地具有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填补住宅用地减少的土地出让金,保证土地出让金平稳。而城镇化的前提就是资金,所以目前土地出让金并不能减少。”上述国土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保障房用地总量提升的目的正是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是农民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王东向记者坦言。

  最后,城镇化供地要做好全国统筹规划。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含常住人口)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2030年要达到70%的城镇化率,所以这需要提升约400个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城镇化要以就地城镇化为主,迁移城镇化为辅。”章惠生向记者坦言城镇化过程中要“规划先行”,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要做到“三规合一”。目前,国土部正在联合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成立土地产业综合委员会,主要统筹400多个中小型城市中农民与发展、征地与耕地、城乡平衡、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等矛盾。

  “伪城镇化是以土地为橄榄枝摊大饼式的城镇化,而真正的城镇化正是要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满燕云对记者说道。(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张凤玲)

  >>1月12日新浪乐居大型看房团火热报名中...

  

关键词: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城镇化土地供应挤水份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