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 我国石材产业现状分析
1.石材工业体系不断完善,逐渐明确了建设现代石材业的方向
随着石材生产规模的壮大,应用领域的拓展,我国石材产业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石材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天然矿产资源,在地质勘查、评价、品种命名等上形成一套较为适用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尤其针对石材资源提出了试采评价要求,对石材荒料率、花色品种的变化、地质构造做出进一步验证,提高资源可靠性。在石材品种命名上逐渐走向规范化,并建立石材品种的编号体系。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的程序、工艺技术不断创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石材应用新的要求,近年来逐渐衍生出一些新分支领域。石材专业机械制造、磨具磨料及工具、石材养护、检测与标准化体系、石材艺术设计与研发、专业物流、石材专业交易市场、石材加工废渣,废粉,废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产业化开发、以及石材产品的施工安装等已经成为石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与技术水平提升,使石材产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矿山开采与加工范畴,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石材产业正在逐渐由传统产业走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商贸物流等配套产业联动,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友好,包括现代石材资源开采业、现代石材加工业、现代石材装备制造业、现代石材商贸物流业、现代石材会展业在内”的现代石材业。
同时,以中国石材协会为核心,各主要石材资源产地和加工基地以及重点消费城市分别建立了省市县等各级地方石材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从而构成了中国石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世界石材生产大国
全国石材企业2万多家,遍布各省区。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的3038家石材企业的统计,2009年石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达到565亿元、1689亿元、110亿元,预计2010年将分别达到680亿元、2000亿元、13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39%、346%和33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石材产业在建材工业中地位也不断上升,2008年石材工业增加值占建材工业增加值8.72%,比200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建筑业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石材产品的消费,使石材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大理石板材产量33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4%;花岗石板材产量2607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3%。预计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大理石板材产量将达4000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产量将达31000万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123%和131%。同时,墓碑石、壁炉、石雕、石刻品等均得到大幅增长。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步
矿山开采整顿与规范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开。2006年,国土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下发(Q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中国石材工业协会配合国土资源部全面参与了石材矿山清理整顿工作,对主要产区石材矿山进行评估,并协助地方政府推进石材矿山整合工作。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到目前,全国共清理、关闭石材小矿山?个,占全部矿山的?%。为进一步推进石材矿山规范化开采,协会还组织编制了《装饰石材露天矿山技术规范》,并2008年12月正式实施,2009年11月启动了矿山开采达标活动,促进石材矿山开采向规范化开采迈进,矿山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扶优扶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政策的扶持下,培育和壮大亍一批石材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石材加工企业结构得到一定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石材企业近40家,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约10家。以环球、康利石材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石材企业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石材产业集中度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并为调整和优化地方石材产区组织结构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引导下,石材产品结构升级取得长足进展。石材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除传统的花岗石、大理石毛板、大板、工程板外,薄板、超薄板、复合板、工程板比例不断上升,石雕石刻、异型石材加工、石材拼花、石材马赛克、石材装饰小品等艺术性石制品不断翻新,结合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而开发的人造岗石、石英石等人造石材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石材产品的加工深度、加工精度不断提高,石材产品正在由建筑装饰业的原材料走向精细化、标准化的加工制成品配套装饰部品。同时,与石材加工、应用配套的辅助产品也形成系列化、专业开发,石材胶粘剂产品、石材清洗与养护产品、磨具磨料产品、金刚石系列产品也得到较快发展。
4、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部分技术装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我国石材产业技术进步突出体现在新装备、新工艺和创新型产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石材矿山开采工艺技术由传统的打眼爆破为主向机械锯切化转变,禁止和淘汰了放大炮的开采方法。由于我国石材机械加工制造的进步,以及协会、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包括组织的各种专业化培训(比如清洁技术函授培训,石材养护培训,项目经理人培训)、现场交流会、技术装备应用推介会等,使矿山开采企业对机械锯切开采新工艺有了深刻认识,山东五莲、福建厦门等地的开采实践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目前,在山东、福建、湖北、新疆以及内蒙等地,许多企业采用金刚石串珠锯开采新工艺、圆盘锯石机、链臂锯等机械切割开采新工艺。从而使石材矿山的开采效率比传统工艺大为提高,有的甚至可以在矿山原岩上直接切割毛板。矿山开采荒料率比爆破法提高了60%-100%,部分矿山荒料率达到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石材产品加工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与工艺得到大量应用。在大型石材企业中普遍采用红外定位切机、数控设备、加工中心、全自动抛光线、上(补)胶生产线等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部分企业引入CAD辅助设计,通过PLC程度控制实现复杂产品的仿形加工、石材艺术装饰品的完美创作。石材加工环节的锯、磨、切、抛全过程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通过引进、消化以及国内自主研发,石材专业设备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科达、山东华兴、上海飞宙、河北星烁、湖北黑旋风、福建多棱钢业、福建威盛机械等公司,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设备,包括锯石机、全自动抛光机、矿山圆盘锯、荒料装载机等。国内石材机械制造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不但能够满足国内石材加工业的需求,部分产品还出口到国际市场。
作为装饰装修材料,石材产品创新更多的是体现在石材应用的创意设计方面,不同品种石材、石材与其他材料组合、以石材为基体雕琢各种工艺艺术、日常用品,通过创意设计而达到完善装饰效果。
我国业内的优势石材企业已建立石材艺术创意设计中心,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已关注这方面的创新,由此将引发石材消费升级发生质的变化。
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十一五”期间石材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产业集群是国内外产业发展实践中较为成功的组织形式,我国石材产业集群已由自下而上的自发形成逐渐转变为政府主导、协会推动的自上而下型产业集群。结构形式正在由以小企业为主的马歇尔式集群向以大型核心企业为主的轮轴式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据统计,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石材产业集群在3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北、广西等地。
石材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石材产业支点和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石材产业集群的石材产量已占到全国石材产量的80%。石材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贡献越来越明显。
6.国际融合度日益提高,基本上确立了出口大国地位
中国石材发展与国际石材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量进口意大利、德国等先进的石材加工设备及成套生产线,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为日后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对引进装备消化吸收,我国石材机械制造水平得到提高,尤其是近几年,已经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装备和生产线,除国内应用外,我国的石材专业机械已走向国际市场,与意大利等国际石材装备制造企业同台竞争。我国石材产品由当初的出口荒料,到出口毛板,再到目前出口制成品。国际市场对我国石材产品的需求成为拉动国内石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石材国际化程度较高还表现在已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石材企业不但加工国内石材,还大量进口国际石材荒料加工,经加工后除满足国内需要以外,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十一五”我国进口石材从2005年的457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819万吨,年均增长20%。福建水头、广东云浮等成为国际石材重要集散中心。部分石材企业走出去开发国外石材资源,我国的一批优势企业还承接国外工程中的石材订单。我国石材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普遍。中国已成为国际石材贸易大国。
7.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进步
资源保护,节约资源,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在石材发展中保护性开发、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资源破坏与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来自小矿山开采,通过治理整顿,企业整合,关闭大量小矿山,对改善开采现状起到很大作用。
加工中废水处理取得进步,在大中型企业中基本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处理后的达标排放。石材加工对当地河流造成严重污染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加工产生的边角料、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以边角料加工制造的人造石、石材马赛克产品成功投放市场,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以石材锯切及抛光产生的废渣为原料,开发石粉墙体砌块、砖在福建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云浮等地采用废料专业队伍清理,定点排放,对改善当地石材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
8.石材作为传统建材产业门类之一,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石材资源多分布的偏远山区,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石材现有2万余家矿山开采、加工企业,按平均一家企业50人计,可提供100万人就业。另外,石材产业还带动物流运输、机械维修、专业施工安装、专业护理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可提供数万人就业。(文章出自中国石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