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新城 承载北川人新生活
创业巴拿恰
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也叫“羌族风情一条街”,随着这条街的发展,人气越来越旺,目前大概有4000人在这里创业
绣出新产业
羌绣文化生活馆开业后不到一年,销售额约1200余万元,出口产值5000余万元,以羌绣为主线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76岁的朱贵春大爷地震前住在北川老县城茅坝新区,虽然现在他已经住进了新家,但仍然干着老营生——收废品。对于他来说,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才是最舒坦的。
跟他一样住在北川新县城的人还有很多。四年前,一座老城在地震中成为废墟;三年前,一座新城开始修建;两年前,北川新县城矗立在了安昌河畔。
在新的县城、新的社区、新的家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向前走。
一套新房 近70平米只花了5万元
“收废品哦。”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内的尔玛小区,这个声音经常响起。他就是住在尔玛小区的朱大爷。他最近才知道,和他做了近两年邻居的“小兰”,是北川县副县长兰辉。“每次碰到小兰,他都是笑脸相迎,我还真不知道是我们的副县长。”
“这套房子是大儿子去摇的号,只花了5万元钱。”朱大爷告诉记者,2010年底摇号分房时,大儿子摇得这套房。走进新家,69.3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布置得井井有条。“真没想到会分到这样好的房子。”朱大爷说。
一条新街 给4000多人提供饭碗
“没想到,没想到。才这么两年时间,巴拿恰商业街人气就这么旺了。”北川丰煜食品综合加工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淄博人单煜芝说。
“北川巴拿恰”商业街,也叫“羌族风情一条街”。这条街是北川新县城的中轴线。它将文化中心、抗震纪念园、禹王大桥等地连在一起,构成新县城完整而独特的风景线。不仅是本地人,外地的单煜芝等也在震后来到了这条街,开创了新的事业。目前,大概有4000人在这里挣工资。
单煜芝很有商业头脑,震后立马前来开办企业,并在商业街上租了一间门面,出售土特产。“这里环境很好,而且发展潜力很大。”单煜芝道出了自己选择北川,选择巴拿恰的原因。在北川新县城的规划中,产业调整与产业升级是发展重点,北川-山东工业园、维斯特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还将提供上万个工作岗位。
一个家庭 重组后人丁越来越兴旺
从2009年结婚后,王孝万从来没和妻子刘贤会分别这么久。“她女儿在上海生了孩子,她过去帮忙,已经4个月没见面了。”欣喜的口气中,也透露出一丝想念。“我们原来天天见面,现在只能打电话了。”
王孝万1995年就丧偶,当时刘贤会是他“直线距离30米”的邻居。而地震中,刘贤会的爱人不幸去世,在互相的帮忙和扶持中,两人产生了感情,2009年4月26日,当时55岁的王孝万,牵手44岁的新娘刘贤会。王孝万有两个儿子,而刘贤会有两个女儿,如今,大儿子的小孩已经1岁多,大女儿也已生育,二女儿待产,这个家正越来越壮大。
靠着家里的一个旅馆和一个餐馆,王孝万家在吉娜羌寨也算富足。“餐馆生意要好得多,是我老婆和她二女儿在打理,每年还是有六七万的收入。”因为二女儿怀孕,目前餐馆处于关闭状态。“过一阵子再开,毕竟带好娃娃更重要。”
一朵羌绣 “绣”出一个产业神话
五月的北川,游人如织。在“羌族生活文化馆”里,一幅幅色泽鲜艳、精美绝伦的羌绣作品陈列于此,或娟秀明丽,或粗犷豪放。
走进羌绣展示区,十余位绣娘正熟练地运用着扎、挑、钩、别等羌绣手法,不停地穿针引线。绣娘吴红一边绣鞋一边说,羌族妇女天生就擅长挑花刺绣,“现在,上高一的女儿也会绣几针。”
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北川人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载体,用羌绣“绣”出了一个产业神话。“一幅羌绣作品有的能卖到上百万元。”羌绣文化生活馆总经理张桂熙介绍说,专职绣娘月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开业后不到一年,羌绣馆销售额约1200余万元,出口产值5000余万元。一条以羌绣为主线的产业链在北川已经形成。
目前羌族生活文化馆已着手在北川新县城建一个占地248亩的羌绣文化产业园,打造集中国刺绣文化博物馆群落、羌绣文化研发中心、创意设计、艺术技能培训、开放式可观式加工区、会展中心及艺术家村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华西都市报记者陆阳阳姚茂强
相关报道:北川两天接待6万游客 2011-10-03 09:16:51
新北川首次拍地 两块地12日开拍 2011-08-05 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