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资地产商盈利上升 地产股上周整体大涨
两年前,曾有不少投资者担忧调控政策会影响地产商的盈利和发展。不过,两年后,一系列数据显示,地产商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和渠道的扩展来消化这种影响。
时入2月下旬,频繁发布的中资地产商年报成为香港市场最大的亮点。受持续的利好消息推动,2月27至3月2日的5个交易日内,中资地产股整体涨幅约7.8%,部分个股涨幅超过20%。其中,不仅包括已发布年报的碧桂园、越秀地产,还包括未发布年报的绿城中国、佳兆业等,甚至被标普下调长期企业信用评级至“CCC+”的沿海家园都上涨了接近10%。
2月28日,华侨城(亚洲)率先发布成绩单,截至2011年底,全年经营收入上升34.3%,达25.6亿元,毛利润上升2倍,达7.7亿元,而纯利增增长1.4倍,达1.6亿元。3月1日,越秀地产也宣布,去年集团股东的应占核心纯利大升121%,达16.1亿元,破天荒地全年派息两次,合计0.085港元,而此前,公司并未派息。
不过,在近期已发布年报的地产商中,碧桂园的业绩应属最好。去年公司的总收入约347亿元,较2010年增长34.7%。确认收入建筑面积约590万平方米,较2010年增长约19.6%。纯利则大幅上升35.5%,达58亿元。每股盈利约0.35元,较2010年增长35.2%,对应PE为8.5倍。而拟派末期股息为0.1296元,较2010年增长约34.9%,股息率达4.32%。
这些中资地产商在行业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业绩增长的?
以碧桂园为例,其去年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31%。实现交楼面积约5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19.6%。不过,据碧桂园总裁兼执行董事莫斌坦言,公司位于限购区域内的销售面积不到总量的10%。事实上,2011年二三线城市的地产市场比一线城市增长更快。
此外,与其他一些地产商捉襟见肘不同的是,去年,碧桂园手中的现金约有100亿元,这一数字,与2010年并无二致。莫斌说,碧桂园拿地并不会太在意当地的各种优惠,而是会以碧桂园自己的标准衡量,只要达到要求,就会出手。事实上,碧桂园去年增长的现金流约有44亿元。
而在去年,碧桂园第一次走出国门,与马来西亚地产巨头Mayland集团签订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一起开发位于当地的住宅和商业物业。据说,碧桂园不包地价在内的投资额就达16.4亿元,在合资公司中占55%股权。
在投资者最关心的公司负债问题上,碧桂园是这样做的:去年2月该公司发行了9亿美元的7年期优先票据。截至去年年底,公司的总借贷余额约为人民币289.65亿元,其中银行借款约138.77亿元,可换股债券约为8.84亿元,优先票据约142.04亿元。负债比率约为63.3%。
不过,债务偿还的集中期在2015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