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惠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107㎡
东江时报讯 (记者林奶花 通讯员赵丽霞)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获悉,《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日前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市城市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城市定位 惠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惠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惠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惠州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并强调,惠州市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广东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城区人口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98万人以内
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旧版的惠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仅包括惠城区的一部分,而按照新批准的《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城市规划区共包括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和仲恺高新区范围,总面积为2672.3平方公里。
惠州的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惠州市区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37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98万人以内。2020年,惠州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4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0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7平方米。
惠州城市性质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惠州城市主要职能:石化基地;华南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业、临港产业、轻型制造业聚集地;沿海城市,广东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极,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重要的区域交通运输枢纽。
区域职能 对四个次区域的职能进行了定位
根据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需要,该规划将规划区又分为四个次区域:惠城次区域、陈江-仲恺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北部山区次区域。其中惠城次区域、陈江-仲恺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组成“三组团”, 惠城次区域、惠阳-大亚湾次区域同时是“双核心”。
该规划对四个次区域的职能也进行了定位。其中,惠城次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主中心,惠州的主城区,珠江三角洲外圈层重要的增长级,也是珠江三角洲向内陆地区传递区域辐射带动力的重要门户。惠阳-大亚湾次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性副中心,加强产业极化,完善服务功能,与地区性主中心共同带动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陈江-仲恺次区域是加工制造业聚集区,珠三角东部电子电器业聚集区,重点加强产业升级和空间整合。北部山区次区域是惠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应加大城市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能提升、生态环境保育、水源保护,推进镇区整合,提高镇区建设标准和综合配套水平,严格控制一切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建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