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 走进外来务工孩子的暑期生活(组图)
13岁的杨清躺在高桥立交下睡熟,这几天他发烧,租住的房子太闷热,妈妈把他带到桥下透透气。他说:这里凉快又通风,没有家里闷热,吹吹我头就不痛了。
暑假一到,城里的孩子们忙着参加各类培训班,或参加夏令营、或是出去旅游……但是对进城务工者的子女而言,因为“外来人口”的身份,使得他们游离于城市边缘,很难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游乐场、公园、快餐店,很难找到他们的身影。
8月8日,站在长沙高桥立交桥下,因“莫拉克”带来的北风,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在桥下一个阴凉的角落里,一张凉席、一床破旧的薄棉被,一个探出了半个脑袋的孩子,被个场景深深震撼了我。当我的相机凑近他时,皱着眉头的他睡得正酣。原来,他叫杨清,今年13岁了,是趁着放暑假从贵州凯里到长沙来看妈妈。长沙炎热的天气热坏了小伙子,这几天一直高烧不退。妈妈是靠给别人擦皮鞋为生的,懂事的他知道去医院药费很贵,就提出说到桥下面来吹风:“妈妈,这里凉快又通风,没有家里闷,吹哈风我头就不痛了。” 杨清今年来长沙一个多月了,也没去什么地方,每天就跟着妈妈走街串巷地擦皮鞋了。“这也算是‘长沙一日游’吧!”妈妈无奈地说。
刚帮家里搬完煤帮的他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 他说:我没去过游泳池,但肯定没有我们乡下河里好玩,我们乡下还不用花钱咧。
郑浩从7岁开始,他每年暑假都会坐火车,从衡阳老家来长沙。郑浩的爸爸妈妈在长沙做建筑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工地上打短工,根本没有时间陪他。白天,10岁的郑浩一个人呆在临时租住的房子里写作业,一台爸爸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旧电视,几根铁丝圈成简易接收器,能勉强收到几个台的节目,这也是他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一个人呆在这个小屋子里,很孤单。”郑浩说,长沙他不熟悉,没有可以一起玩的小伙伴。“我现在很怀念在老家的时候,可以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玩,但是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打台球打到桌子上去了,面对手的赖皮打法,一旁的邹显得很无奈,在这附近我只能和他玩。除了打球就是帮爸妈做包子卖。
长沙友谊村孩子们围坐在电视机前,暑假看电视是他们最开心的娱乐方式。
很多像郑浩这样矛盾的小孩,他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渴望每年暑假的到来,因为能和爸爸妈妈见面。但是来了之后,又是另一种寂寞生活的开始。虽然想去游乐场坐坐旋转木马,想去省博物馆看看那位“老太太”(辛追夫人),想去爬爬岳麓山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群天生乐天的孩子依然能在寂寞的生活中发现很多快乐。一个红气球,一把玩具枪,一个不合大小的太阳镜,一辆破旧的小三轮,一台旧货市场抬回来来的电视机,一把二手的“老板椅”……都是他们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