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23万套保障房顺利开工
提要:20万套的开工计划,23万套的实际开工量,在短短的11个月里,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除此之外,500亿元的私募债、10.2亿元的经适房试点贷款、200亿元额度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金融支持战略合作协议均成为2011年23万套保障房得以顺利开工建设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权威发布
20万套的开工计划,23万套的实际开工量,在短短的11个月里,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在土地、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这样的超额任务如何推进的,巨额的资金如何确保到位,结构性调整又如何顺利落实的?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改善民生是保障房建设加速最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坚持保障优先的原则,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措施顺利展开,房源建设筹集加速,老百姓早一天住进保障房的梦想,就这样越来越近了。审批提速
从“串联”到“并联”力保开工
尽管搬进新家已经两个多月了,但坐在郭庄家园的新房里,过着自结婚7年以来第一个和老公日日团圆的“冬天”,小尹还是觉得一切快得那么不可思议。
“从申请到住上房子,一共不到两年,这也太快了点。”来自江西的小尹,大学毕业后进了北京一家高技术公司,虽然户口落在了北京,但和爱人结婚后没房住,各自住在单位宿舍中,一直只能当“周末夫妻”,后来听单位的同事说自己与爱人的收入符合两限房的标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街道填写了申请表,仅仅过了不到两年,街道便通知遗选房,一切来得那么顺利。而2011年9月1日,小尹选中的郭庄家园提前开始办理入住手续,小尹当天收了房,下午就约着装修师傅过来测量,一个月以后便顺顺利利地住进了新房。
小尹可能不知道,为了让她和邻居们尽早住上保障房,政府部门做了多大的努力。“成千上万户居民正在等着住房,怎么能不加班?”从2011年元旦起,北京市住保办的灯几乎每晚都要亮到22时以后。自动放弃倒休,年假中还来加班,几乎已经成了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常态,“想着还有那么多工作没做完,回家也不踏实”。一名工作人员说。
根据北京市2011年初公布的方案,2011年北京市原计划开工20万套保障房,竣工10万套,然而截至11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已实现开工23万套,竣工10万套,超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达到了历史新高。
“原本20万套已经是国土、规划和建设主管部门一点点抠算出来的,哪里要建公租房、哪里要盖定向安置房、哪个商品房项目要配建多少套保障房,经过了精密计算。各区县的预期报表上,都是有零有整的开工数字。”北京市住保办主任李荣庆坦言,仅从20万套的原定计划看,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已经很重,且时间紧,要求高,土地、资金也并不宽裕。
在与国土、规划部门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与设计方案后,为了确保保障房建设的顺利进行,城建部门继续坚持审批手续绿色通道做法,列入2011年建设计划的168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纳入绿色审批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压缩审批时间,为保障性住房早日开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1年5月29日,海淀区辛店B08地块公租房项目启动第一标段土石方工程,这个列入海淀区保障房名单、即将建设1986套公租房的项目,自一开始就走的是绿色审批通道。各有关部门从“串联”变成了“并联”,同步受理、平行审批,将审批时限缩短了至少1/3。这个以海淀区公租中心为建设主体、与大型国企合作建设的试点,其“合作模式”后来被推广到更多保障房项目中。
“我们周一刚拿下来配建保障房的地,周三就要审批设计方案;周末设计方案就已经过了修改后再次审批完毕,当月就开工了。”作为本市保障房建设企业之一,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说。
只讲求开工速度当然不行,在住保办位于西四环的办公楼中,一批城建工作者除了每天完成正常工作,还要盯着开发企业、监理单位不断去推进保障房项目。在保障房建设的各个阶段,他们都会做项目进度调查,以确保建设顺利进行。
“我们总希望能把所有政府部门的工作前置,将行政性的手续压缩,尽可能多地早开工,只有早开工才能早竣工,老百姓才能早点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在李荣庆看来,保障房必须从开工开始抓,中间严格把好质量和进度关,最终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轮候家庭住上保障房。
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在2011年保障房的开工任务中,20万套的原定计划被改写为23万套,其中10万套属于面向社会公开配租配售的类型。截至前年年底前,全市轮候家庭为9.4万户,这就意味着,开工建设的总量,能够完全覆盖前年以前所有的轮候家庭,让大家“人人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