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的斯事件”后:电梯行业洗牌提前3年

提要:电梯行业的一场“大变化”,受“奥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来。部分敏锐的国内厂商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维保的利润不仅会占据半壁江山,甚至会超过制造的利润,对于一些自己做维保的企业来说,这是个“大利好”;同时,这也是赶超外资企业的大好机会。

  竞争:从“攒”到“做”

  目前的国内市场上,日本、美国、欧洲的电梯品牌共十多家,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75%,而国产品牌多达400家,却仅占据25%。这其中,康力电梯、博林特和江南嘉捷2011年的新接订单量都已经超过了1万部。

  激烈竞争带来的是价格战和售后服务的缩水。据李守林介绍,现在国内电梯价格比10年前至少下降了30%以上。原因除了电梯配件价格下降、主机的材料成本下降外,制造厂家大幅增加,导致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目前国内市场仍是外资天下,但格局正在改变。国内电梯企业排队上市,寄望融得资金后用来加大研发投入,缩小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研发差距,同时扩大销售网点和产能。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也将出现不同选择。

  在国内较知名的电梯企业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行业称之为“做电梯的”和“攒电梯的”。

  前者从研发、生产、销售,到维保,全部都自己做,国际知名品牌基本都采取这种模式,国内品牌中,博林特电梯也采取这种模式。后者的研发自己做一部分或不做,生产大部分采取外包形式,与代理商合作销售,自己只对代理商进行管理。国内品牌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可比作“4S店”,技术、质量、后续服务都能自己掌控,随着电梯销量的增加,后期服务的收益会越来越高。最直接可见的好处是,如果客户2003年的一个产品零件出了故障,公司能够很快找到同款产品发过去,而如果是后一种模式,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供应这个部件的生产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做电梯”模式的弊端是,投资大、负担重,不但市场终端价格比后者高10%-30%,人员成本也较重,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服务人员做支撑。“攒电梯”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社会化大分工,与各生产基地的配套企业相互促进,终端价格相对便宜,销售增长很快,人员负担轻,大多都只要服务管理人员和库房管理人员。弊端则在于,一旦出现问题对品牌损害较大,后期的收益得不到。

  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等国际知名企业,基本采取前一种模式,甚至会在电梯销售价格上折让,但在服务上不做折让。服务被认为是长久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奥的斯55%的利润是维保收入,维保收入基本不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电梯行业  电梯事故  奥的斯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