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失的记忆之:黎黄陂路的前世今生(组图)

  (新浪乐居 实习编辑 何柯佳  张汉邦)近代史上,武汉的地位举足轻重,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开埠通商让“东方芝加哥”的称号享誉内外,武昌起义成就了大武汉举世闻名。然而,风云际变,改革开放的浪潮盖过了武汉昔日闪闪发光的骄傲,历史的尘埃在武汉的小街巷中累积。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尘封的故事,在城市化的轰隆进程中被忽略,被遗忘。可它们仍在这个城市中静默着,娓娓讲述着那份沉淀发酵的旧时光。走进旧租借,走进黎黄陂路,走进这条街巷的前世今生。

  前世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开埠通商的浪潮接踵而至。《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开埠,列强纷纷涌入。在2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北抵京汉大道,南至长江边沿,西起江汉路,东至一元路)划分了英、俄、法、德、日、美等多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同时期还设立了近30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先后有18个国家前来通商、建港、办工厂、开商行。汉口,呈现出一派带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荣景象。

  作为其中之一的俄国租界黎黄陂路,全长 604米,时称夷玛路。其路名几经变化,历经波折。该路始建于 1900年(光绪 26年),为黄破人所建,故得名黄陂路;后来划入俄租界,改为夷玛路;辛亥革命后,因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于是,于1946年这条路被改为黎黄陂路并延续至今。

  今天,黎黄陂路两侧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

  随着历史的脉络渐渐清晰,众多建筑可以被分为四类:俄租界的公务建筑、医院、教会相关建筑和洋行。

  说起俄租界的公务建筑,俄国巡捕房旧址便是其中的代表,该建筑建于1900年,为工部局的警察科,下设有治安、情报、司法等课。1924年俄国政府将租界交还中国,巡捕房撤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就诞生于汉口黎黄陂路上的俄国巡捕房旧址内。俄国巡捕房的三层楼房解放后曾作为江岸区区委党校,现在是江岸区水务局的办公楼。

  黎黄陂路上,最有名的要数万国医院和高氏医院。前者是1910年由英、饿、美、法等国相关部门共同集资兴建的,首任院长为意大利人,医护人员来自21国,因此得名万国医院。

  如今,位于其原址上的武汉市中医院在多次建筑改造中原貌全失,而高氏医院也许因不再延续医院的性质与内容而得以保存完好。高氏医院建于1936年,其主人为高氏(兴崇、有焕、有炳)姐弟三人,曾名贯武汉三镇。如今这幢三层楼的洋房为民间艺术工作室。

  信义大楼、基督教青年会汉口会所为教会相关建筑的典范。信义大楼属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由美国、瑞典循道会和挪威、芬兰、湘西、湘中信义会合资兴建,1923年始建,1924年建成,原为四层旅馆式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后加两层,共6层,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主要为华中地区信义会传教士路径武汉时提供住宿,并为其联络和代办各项事务而设立,公所由以美国为背景的外国传教会经营,常有外籍人士寄寓。国民政府政要宋美龄、蒋经国等路经武汉时亦寓居于此。文革期间,为武汉市物资局办公楼。现为一宗教界办公地。大楼6楼70年代曾遭遇大火。

  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位于黎黄陂路10号,于1915年建成,为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项目。当时为美国海军在汉设立的俱乐部。这座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用砖木结构表达了整座建筑的活泼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为武汉市人民武装部办公楼,现为武汉基督教教爱国会。

  黎黄陂路上的洋行多为小金融洋行,他们没有江汉路上洋行的财大气粗和逼人气势,虽非华贵气派却不失安静温婉,依循着街道的幽静和休闲,将一幢幢将注重简约典雅的可可风格和哥特式风格演绎到极致。只是有些洋行在岁月中抹去了棱角,应着城市建设而消失,如裕兴洋行,只能依着老者的言语与书本的片段细细遥想。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