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党代会报告解读:划定现代化路线图
胶东在线网2月3日讯 昨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张江汀代表中共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抓住战略机遇,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报告。
报告指出,经过过去五年的接续奋斗,2011年,全市年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1万美元台阶,已明显多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高出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8500多元和3700多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城市化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方面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要求。以此为标志,烟台站在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起点上。
报告在向参会代表总结过去5年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划定了今后5年烟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路线图”,勾勒出一个经济更加繁荣发达、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市更加智慧美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饱含文化底蕴、拥有秀美山川的新烟台。
本报着重就报告中涉及的经济、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要点进行了剖析解读,回味烟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百姓得到的实惠,并畅想今后5年现代化建设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过去五年尽享全面小康社会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
【摘要】过去5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之后,2011年达到4906.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12亿元起步,2011年突破300亿元,五年增长1.7倍。
【深读】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烟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06年的1家增加到16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同时,第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幅,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喜获丰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4:57.7:34.9。
改革开放:5年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
【摘要】继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烟台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在坚持“蓝色”统领、统筹推进的同时,烟台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也迈出重要步伐。
【深读】5年来,海阳核电、烟台化学工业园、牟平滨海开发、龙口集中集约用海等一批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大项目,引领全市经济加速向蓝色拓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集团化、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
对外开放方面,全市5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来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0多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由2006年的15.8%提高到19.3%;境外投资区域扩大到4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实现多元化,境外工贸区建设、海外资产并购成为新亮点。经济园区开发开放层次大幅度提高,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开放主阵地、经济建设主力军。
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
【摘要】5年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在烟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2%。
【深读】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形象变美,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65平方公里;适应大城市发展要求、有利于各区融合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拉开;“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全面提升,有特色的大体量建筑明显增多。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
此外,大交通、大能源、大水源格局加速形成,以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海阳核电、胶东调水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启动建设,影响多年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社会事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2元
【摘要】过去5年,烟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长足进步,体育、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就业率稳步提升,家庭财产逐年增多,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
【深读】2011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2元,5年增加12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6元,五年增加5644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5年间,烟台先后荣膺两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仅有的两个“三连冠”城市之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再次捧得“长安杯”;先后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新增“中国最具潜力投资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荣誉和品牌,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未来五年畅想现代化蓝图
城市建设:中心城市
“东拓、西联、南进、北展、中优”
【摘要】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空间战略上坚持“东拓、西联、南进、北展、中优”。
【深读】呼应“蓝区”建设,高起点、大力度规划发展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树起形象,带动中心城市向东拓展;依托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大型临港产业区,配套潮水航空港逐步发展“航空城”,促进中心城市向西联带蓬莱一体发展;加快芝罘南部滨河生态智慧新城和福山南部水上新城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向南挺进;科学利用海洋国土,搞好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岛屿的保护与开发,使之成为镶嵌在烟台北部一线、播撒在黄渤海上的璀璨明珠;对中部的老城区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适当抽疏功能和人口,促进老城区在更高层次上健康有序发展。
产业立市:深入实施“8515”配强做大工程
【摘要】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坚实基础,牢固树立、深入落实“产业立市”理念,把调大、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
【深读】在制造业领域,深入实施“8515”培强做大工程,加快膨胀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和现代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黄金、核电、聚氨酯、新型铝材、特种化纤十大产品集群,力争到2016年,形成4-6个产值3000至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8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品集群和5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航母”;20个以上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用好制造业大发展的机遇带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用好消费升级趋势扩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用好宜居城市品牌、立体交通优势和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载体,推动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餐饮、房地产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突破性发展。
增创“五大优势”:做好“调优、转型、建制”三篇文章
【摘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在发展思路上,抢抓机遇、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再造发展新优势。要紧紧依托和充分用好国家、省赋予烟台的“三大战略”,大力增创“五大优势”。
【深读】增创转调发展优势。着眼经济增效提速、上档升级,深入做好“调优”“转型”“建制”三篇大的文章。“调优”,就是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型,就是大力建设低碳型、绿色化经济形态。建制,就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增创统筹发展优势。构建布局合理、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继续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增创蓝区建设优势,让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以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思路,坚持“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大力度释放、大面积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
增创对外开放优势。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全局。
增创科技创新优势。奋力抢占竞争发展制高点。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记者 李少鹏 孙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