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新规划 2016第四届清华同衡学术周

提要:“2016清华同衡第四届学术周”活动于5月9日-13日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学术周以“新视野-新规划:管理与实施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齐聚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开展一年一度的学术研讨活动。活动集合“家国天下”共同理想及专业认同的热点话题,共同搭建美好人居建设平台,促进我国人居环境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总规划师 / 规划院院长 沈迟

主题:更加包容的规划

    沈迟:   很高兴有机会又跟清华的同仁们在一起,跟规划界的各位同仁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刚才我一直在看手机,还是离不开“微信圈”,微信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每天都离不开。我们的圈子有很多,有微信圈,其实还有其他的圈子。包括前两天我们和清华规划院的很多同事在一起,在城市规划协会培训,那也是一个圈子,我们城市规划学会也是一个圈子。另外,注册规划师全国大概有2000万人,这也是一个圈子。

    我注意到现在有一个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委员会,这个会也是一个“圈子”。我们具有各级资质的城乡规划设计院,每年还会搞一个院长的会,也是一个圈子,不过我是在这个圈子之外的。

    另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承担规划专业教育,我们还有城乡规划的管理部门,我知道还有一个很活跃的圈子叫女规划师。大家都在各种圈子里头活动,圈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首先,圈子还是有一个排他性。城乡规划强调空间,我跟一些同事在交流,我想空间和时间是一样的,它只是社会问题在时空纬度上的反映,我们脱离了社会问题,这个时空问题就不是我们的规划问题,是我们的物理学问题。爱因斯坦在一百年前通过相对论推出来说应该有一个引力波,但是一直没有测出来,直到今年春节,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测出来了,这个时空才可以脱离社会。

    这个时空是物理层的问题。而我们地理学、历史学一定要研究时空当中的社会学问题。所以,我想我们的规划圈,这个研究也是在这个时空上的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空间。当然,圈子也有好处,它使我们更加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个圈子里面对某一类问题都感兴趣,所以大家会在一个圈子里交流。我们现在一个圈子最多可以有500人,大家在每个圈子里面交流,每天有不同的观点在交锋,不同的思想在交锋。当然,这样的圈子也会使我们忽略了一些圈子外面重要的信息,重要的思想,这也有所损失,有所得必有所失。

    当然,从城市规划来讲, 80年我代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我自己认为我是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的,有人说南大的不算,清华的才算,同济的才算。但是,80年代的时候圈子是一个很开放的圈子,各行各业对城市的研究都在这个圈子里面讨论。从中国来讲,古代最早研究规划的是研究地理的,叫堪舆。它在讲怎么样去布置,怎么样去盖房子,怎么样建城市,相互间并分不开。当然,现代的规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系,是分开的,然后其它学科才慢慢地融入。

    当初,80年代的时候我们当时觉得很兴奋,觉得规划把其他的学科吸纳进来我觉得很好。当时觉得我们规划院以后不仅仅进南大的,还有学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应该有学经济学的,应该有学法律的。可惜后来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学科的人进入我们这个圈子了。

    但是,到90年代以后,环境保护、经济这方面的研究思想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规划圈并被应用。大概90年代末开始,大家研究生态,研究政策、交通、土地、社会学的,研究乡村发展的,研究公共管理的,研究法律的,到最近我们互联网、大数据,他们的思想对我们规划圈都是挺有影响,挺有冲击的。我们这方面应该说是已经有很多进步。但是,规划圈还是一个圈,没有说大家都能够真正的融入。

    我注意到清华同衡规划院,我认为国内最包容的规划院就是我们清华同衡,几乎涉猎各个方面的领域。当然,比我想象的稍微少一点,但是我觉得与其他规划院比起来是最多的。这个确实很值得大家学习,也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清华同衡依托了我们国内最大的一个大学,而且这个大学也是综合型的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工科的大学。

    对于学术来讲,有一些圈子是左右我们这些圈子的。第一,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的规划指导委员会,全委员会才27个人,有26个都是在现有的规划高校。我不客气地说,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局限性对我们这个圈子,对于城市规划未来人才的教育培养带来很大的局限性。那么,他们认为城市规划什么是必修课就什么是必修课,当然也很密集。那么,其他更多的、更丰富的营养该到哪儿去吸收呢?我觉得很遗憾。

    三年前,我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到发改委规划院,我也在招新生,我给他们出过这样的题目,比如说火电厂选址要考虑什么因素?钢铁厂选址要考虑什么?都没有教过。遗憾的是,因为规划真是一个需要非常宽领域的知识来支撑它的,连这些基础的布局知识都不教了,更别说其它知识。不要说只是你们认为的这些学科是需要的。

    刚才我讲的它直接是跟我们规划布局密切相关的,发改委也知道他们要考虑重大项目,没有学过这些东西。当然,还有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我们的空间。比如我们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怎么居住,给他什么样的政策他才能怎么样的发展,我们规划学会和规划协会也是决定我们在哪个圈混的一个圈子。我们要培训,你要不培训,注册规划师这个证要吊销,下面再拿要重新考。培训一些什么知识呢?什么需要培训呢?我原来在中规院从来没有经过这样注册规划师的必修课的培训,结果上完以后,我想大家有同样的感觉。而且都信息化时代了,还采用最原始的在同一个地方上课,为什么不能在网上上课呢?当然,注册规划师考试和注册规划师再教育,考些什么,再教育些什么应该更加包容。还有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只有熟悉了这个,才能在这个圈子里。

    优秀的规划师很多,但是现在一等奖、二等奖获奖的更多,以前也就一到五个,现在一大堆,我们的规划设计真的那么快就能看到吗?我们的规划如果真正编的那么优秀,怎么会出现那么大的问题呢。左右规划圈的圈子对我们的规划影响和我们社会的市场需求是不是结合得好,是不是吻合很值得我们思考。

    改革开放30年了,城市规划从改革开放开始就比较好的开展,取得了非常多的好的成绩,我们非常会总结自己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教训没有认认真真的总结?当然我在上面点了一下,比如说当年在规划珠三角某城市的时候,400平方公里400万人,做那么大的规划,当时的规划为什么得出那样的结论,为什么没有实现?包括现在某新区的规划,其发展上千亿进去了,得出来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有更加包容的规划,我们思考的领域不能还是以局部的思维,局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把整体问题放一边,但是你要放在整体里面,你要放在全要素的分析里面,你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想我们需要更加包容的规划。大概排了一下:建筑,不仅仅是人文地理因素,自然地理也是有关系的;生态旅游、交通,环保部在推环境整体规划,前几天参与某个城市和一个省铁路规划的评价。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究竟是哪些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讲现在在推进城市化,谁在推进城市化?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30年,哪些公共政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最大?我想有一个可能就是中央出来一个文件《关于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决定》,有这么一个决定农民才能进城,没有这样的政策谁来弄,这样的政策给中国的空间带来一些什么?我们也不去考虑。当然,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源政策。能源政策带来什么?比如说电动汽车。有的时候也发疑问,电动汽车真的节能吗?难道能源是冒出来的?你通过电厂发电再把这个电变到汽车的蓄电池上,再从蓄电池变成到气缸上,使用的效率难道就高吗?如果只是转移一下,把本来在城市排放的大气放到发电厂排,小城市、小城镇要发展电动汽车吗?土地制度对城市化也是很重要的,我也参加了不少关于土地制度的会议,现在的土地制度,农村的产权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民的进城影响目前比户籍制度更大。

   我们需要做更加包容的规划。我觉得“多规合一”是有更加包容的规划,只有更加包容的规划,才能够更加科学。如果你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去做规划,而从另一个角度会得出矛盾的结论,说明我们思维局限,所以我们要有更加包容的规划。

    当然,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求,新型城镇化规划也提出了要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还有环境等等“多规合一”的工作。“多规合一”是什么?我不想做广告,这只是我们在贺州做的“多规合一”的工作技术路线图。

    “多规合一”是一个地方的顶层设计,它是既有规划的上位规划,但不代替现有规划。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这个不代表发改委,也不代表其他部委的观点。“多规合一”的规划,决定顶层的战略层面的事,把由地方事权决定的内容放到下面具体的规划中去,这样一个制度设计,来支撑我们的工作。当然,“多规合一”的规划需要自身有立法的支持,因为“多规合一”现在还没有立法的支持,需要有立法的支持。同时目前现有的这些规划也要做出自身的改革,从法律、编制、办法等等这方面进行一个更完善的改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的规划和更加包容的规划圈。

新浪地产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