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易脱落 原因有多样
(来源:番禺日报)
刚入住新居不久,郭小姐就发现卫生间和厨房的部分瓷砖出现空鼓、松动问题,卫生间有两块瓷砖已经脱落了。郭小姐找来了从事家装工程的黄工,让他看看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黄工表示,瓷砖出现空鼓、松动、脱落问题,原因有很多,瓷砖吸水率未达标、水泥标号选择不当,在铺贴的过程中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很多人在购买瓷砖时,一般都会留意瓷砖的平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没有缺角,但很少会留意瓷砖吸水率是否符合要求。其实瓷砖吸水率过高过低均有可能造成瓷砖脱落。”黄工说,“瓷砖吸水率是指把瓷砖放在水中充分吸收水分后所增加的水的质量与原干燥砖质量的比率。按照国家标准,瓷质砖吸水率E≤0.5%,陶质砖吸水率E>10%。据专家分析,瓷砖吸水率低,说明产品强度大、不易膨胀,具有较高的内在稳定性;但是吸水率低并不代表不会脱落,倘若吸水率过低,瓷砖也很可能因为坯材较硬,密度较高和铺贴不当而出现脱落现象;而吸水率过高,会因为坯材的密度较松,导致砖的品质不好,容易引起坯体膨胀而开裂,进而导致墙砖脱落或者地砖空鼓。目前,瓷砖一般分为釉面砖、抛光砖与仿古砖三大类,每种材质的的吸水率都不一样。防滑性能强,且多用于地面铺设的抛光砖与仿古砖硬度比釉面砖大,因此前两者的吸水率更低且更耐磨。不过,瓷砖的厚度与本身的吸水率并没有直接联系。”
黄工介绍,瓷砖吸水率不同,铺贴的方法也不同。瓷砖为砖窑烧制产品,制作过程受天气、气候等影响,即使同一砖窑出品品质都会不一样。在瓷砖产品的包装说明中,都应该包含吸水率指标,并附有铺贴方法建议。装修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也会根据不同产品特性,采取不同的铺贴方法。目前装修行业中,瓷砖铺贴主要有水泥砂浆粘贴法和薄贴法两种。水泥砂浆粘贴法是较为普通的施工方法,即将瓷砖铺贴前在水内浸泡一段时间,将水泥沙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调试,抹在瓷砖后面铺贴在墙上。这种方法是传统的施工方法,适合普通轻型砖、釉面砖;另一种方法是现在较为流行的薄贴法,即在铺砖之前,须把墙面基层做找平处理,再用瓷砖粘贴剂将瓷砖粘贴在墙上,工艺更为复杂。这种方法适合吸水率较低、较重的壁砖。另外选择的水泥标号过低会导致粘粘性不好,而标号过高,一旦水化放热快,水分迅速蒸发容易产生裂缝,粘合不好容易使瓷砖出现松动甚至脱落。
除了瓷砖吸水率、水泥标号等材料因素外,黄工表示,影响瓷砖铺贴质量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施工因素。在瓷砖铺贴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失误。例如,瓷砖未完全泡水或者泡水时间不足,铺帖就会出现空鼓、脱落。通常瓷砖厂在修边时会留下灰浆,在瓷砖背面琮琤一层白色粉末。瓷砖泡水时,大多数瓦工都默认灰浆会一起被泡掉,也就不再进行清洗。最终灰浆继续残留在瓷砖背面,形成一道隔膜,阻碍了水泥砂浆与瓷砖的粘贴,从而增加了瓷砖脱落的可能性。水泥砂浆调和比例不正确,沙子占的比例太高,或没有在沙浆里加胶粘剂,都会导致水泥砂浆粘不住瓷砖。而水泥沙浆里加水的比例太高,干燥过程中会逐步与瓷砖脱离。在铺贴瓷砖前,如果墙基未充分湿润,容易造成水泥砂浆和砖体里的水被墙基吸走,砂浆在凝固时间内没有足够的湿度,也会无法充分粘结瓷砖。因此,瓷砖铺贴前一天应用水浇湿基层,将湿度控制在30至70%。在铺贴瓷砖前,如果基层抹灰没有处理干净的话,铺贴时水泥砂浆的水分被基层的灰尘等沉积物吸收,粘结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空鼓或是脱落现象。另外,瓷砖及水泥砂浆在温度变化时会出现伸缩,如果瓷砖之间的缝隙不够,相邻瓷砖之间可能发生应力而相挤,从而出现各种翘角、空鼓,严重时便会脱落。所以,瓷砖铺贴一定预留足够的伸缩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