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市场低迷不振 30余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
(来源:陶瓷信息报)
盛夏来临,北方建陶行业却有些寒冬的意味。尤其是进入6月份,市场更加低迷不振,陶瓷企业普遍销量下滑、库存暴涨。
受形势所迫,一些陶瓷企业不得不关停部分生产线,以缓解日益严重的爆仓风险和资金压力。据粗略统计,目前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已有30余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
部分陶企濒临爆仓
“今年实在是太难做了。”这是记者走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记者走访期间,也明显感觉到产区的冷清萧条,每家企业都是稀稀拉拉的几辆货车,与往年的繁闹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年开春北方陶瓷市场就一直不温不火,需求明显不足。进入6月份更是“一落千丈”,跌入低谷。“这么糟糕的行情真是少见,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最差的一年”。河南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历的陶瓷企业负责人说。
尤其是抛光砖、抛釉砖等地砖滞销非常严重,一些企业的月产销率超不过50%,甚至更低。与地砖相比,瓷片相对较好,但是产销率也从5月份的90%下滑到70%左右。长时间的市场滞销,让陶瓷企业库存一步步攀升至高位。
在库存压力下,一些企业不得不举行活动降价促销,但是收效甚微。“以往市场低迷,我们降价还能销得动,今年是降价也卖不动”。
事实上,从5月底开始,瓷砖开始降价。以抛光砖为例,4月初,800×800mm规格的抛光砖价格约为14元/片,随后一路狂跌至11元多,下降幅度超过了20%。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多数地砖企业处于爆仓的边缘,保守估计三分之一左右的地砖生产企业已经爆仓。
究其滞销原因,市场需求萎缩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北方地区农村盖房受限,水泥、红砖等建材限产,导致瓷砖用量锐减。同时,受房地产持续调控、信贷收紧以及成本上涨的传导效应,也明显影响了市场的需求。
近30条生产线停产
大量产品积压、成本暴涨导致资金链时刻处于紧绷状态,陶瓷企业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日子难过,举步维艰。
“企业每天的生产成本、工人工资再加上其他费用,一天少则十多万元,多则几十万。现在产品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资金全部压在仓库里。加之企业负债经营,各方面的资金压力,已经使企业无力周转。”陕西一陶企负责人表示。
在各种压力之下,一部分陶瓷企业不得不关停部分生产线来降低产量,缓解库存和资金压力。
“5月初我们就停掉了一条生产线,但是现在仓库又放不下了。”该陶企负责人说,“不是迫不得已,我们也不会停产的”。
除了一些陶瓷企业停掉了部分生产线,也有个别企业生产线则全部停产,这对于陶瓷企业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据粗略统计,目前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已有近30条生产线处于停产状态。停产或停线不但会造成客户及工人的流失,也并不能减少运行成本,也会影响企业形象,对今后的融资造成不利影响。
“煤改气” 是压垮陶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市场因素外,严厉的环保督查、地方政府逼迫“煤改气”也是部分陶瓷企业停产的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北方作为2018至2019环保督查“回头看”的重点区域,对企业的环保督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污染物排放稍有超标就会被勒令停产;
另外,随着环保问责力度的加大,产区政府都在“逼迫”陶瓷企业进行“煤改气”,而“煤改气”大幅增加的生产成本让陶瓷企业难以承受,从而导致个别企业宁愿停产也不愿进行“煤改气”。
但当前,北方“煤改气”的步伐并没有止步。
日前,陕西环保厅印发《陕西省2018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计划全省共实施重点减排项目82个,其中,宝鸡市宝鸡粤特陶瓷有限公司和陕西博桦陶瓷有限公司两家陶瓷生产企业位列重点减排项目82个之中,要求在2018年8月完成窑炉烟气脱硫改造。
《方案》要求,制定关中地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退出工作方案,率先关停搬迁关中核心区企业,重点压减水泥(不含粉磨站)、焦化、石油化工、煤化工、防水材料、陶瓷(不含以天然气为燃料)、保温材料等行业企业产能。
而陕西千阳政府也赴韩城陶瓷产区以及山西、河南等陶瓷产区,学习“煤改气”经验,准备加快落实本地陶瓷企业 “煤改气”。一位从业多年的陶瓷人告诉记者,陕西的很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烧制陶瓷时窑炉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这些气体往往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这次《方案》的发布,将要求陶瓷企业改造燃煤锅炉,安装脱硫、脱销、除尘等环保设备,加快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会加速淘汰没有能力改造生产线的中小型陶瓷企业。
6月初,鹤壁陶瓷企业全部完成“煤改气”,成为河南首个陶瓷企业全部实现“煤改气”的产区,也是北方地区继河北高邑、辽宁法库、山西阳城、山东淄博之后完成“煤改气”的产区。河南内黄陶瓷产区也要求在9月底前,50%生产线完成“煤改气”,年底之前企业全部实现“煤改气”。
“煤改气”可能成为压垮不少北方陶瓷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企业甚至表示,如果非要“煤改气”,宁愿选择退出行业,部分企业已提前步入停产期。
激烈市场竞争、环保严查及成本上涨,正在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重压之下,部分陶瓷企业也试图通过调整产品、强化管理、降低成本,积极寻找出路。但是陶瓷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质和品牌意识企业,注定无法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