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链五大专题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与环境
新时代,全新机遇;新起点,全新视野。4月23日,2018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期间,主办方组织了“专题论坛”,针对养老投融资与战略、养老产品定位与落地、养老建筑设计与实践、居家养老服务与环境、养老机构运营与发展五个话题,促进行业的纵向深入和向其他产业的横向延伸。
关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特别突出中间环节,即开发建设,但事实上养老产业链的结构是上游是投融资,解决重资产的问题,中游是实体建设,下游是市场,包括产品辅具等等,在一个产业链上,如果忽略任何的环节的重要性,企业就很难坚持到底。所以,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工联合会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主任乌丹星呼吁,行业应该思考应该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梳理养老产业的发展路径和真正应该遵循的一个市场原则和商业原理。
养老产业链五大专题探讨——居家养老服务与环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党委副书记 程晓青
程晓青:各位嘉宾下午好。大家一直陪伴我们辛苦的听了一天多的会了,到了下午的环节,可能稍微有一点辛苦。会务组特意嘱咐我,先做两个互动环节,其实也是我们特别想知道的,想了解一下大家真实的想法。
今天的整个上午的半场还有后面赵院长那场更多的大家都是在议论一些机构养老的事情,其实也反映一个现实,就是我们的机构养老相对这个体系的建设年头也比较长了,相对成熟。居家养老,这个概念提出的相对是比较晚的,基础也是最薄弱的。但是这个汇集民众的总量又是非常大的,昨天党俊武先生在讲的时候,把未来老年产业给我们亮出特别巨大的数字,产额份额是100万亿,大家都有数,居家养老惠及的是96%,97%的家庭,占比到底是怎样,其实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
第一个问题我先请在座的嘉宾们,其实大家都是在从事老年行业或者是刚刚进门的,或者已经非常资深的,你们从真实的想法中,大家能不能回答一下,比如说咱们有多少人会选择居家养老?我们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希望大家举手表决,愿意居家养老的?(举手)大概有半数以上。
第二个问题,也可能我们在座有的人已经开始进入老年,或者你们的父母进入老年,或者爷爷奶奶辈进入老年,你们觉得他们需不需要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意的请举手,(举手)这个比例比刚才的还高。
感谢大家,其实也说明一个现实,我们还是关心我们的老人。
今天请到的三位嘉宾都是来自于居家养老这个体系建设的自身的专家,我们先一一有请他们上台。
有请王小龙先生,王小龙先生是来自于寸草春晖养老机构的,同时他现在是首开寸草春晖养老服务公司的总经理。
第二位嘉宾是黄小宏先生,是于安馨养老投资有限公司的,是创始人合伙人。
第三位来宾是李文捷女士。来自于易享生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欢迎。
今天我们请这三位嘉宾上台,其实也是有着我们的用意,我们之前也是进行了非常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挑选谁来讲呢?因为毕竟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在中国也是刚刚开始,所以有很多大家还是不太了解究竟这个体系里面的建设情况到底是什么样,该怎么做。今天到场的这三位其实已经在这个领域里面进行了多年的开拓。特别是我非常敬佩的就是这三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原来在自己的熟悉的行业里面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成功人士,第二次创业进入了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领域,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倾尽自己的全力,在居家养老的体系中执着地坚持着。
在我们讨论开始之前,由我来简单先介绍一下我国的居家养老的发展的现状和目标。其实大家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是比较了解的。
首先居家养老一直是定位为我们国家的养老体系的一个基础,无论是居家的90%还是社区的6%,加在一起其实都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我们看“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实际上养老产业建设的思想是有变化的,越来越强调拓展服务和改善居家环境。
以北京为例,居家养老的体系建设经历了一年一年慢慢逐渐完善的环节,2005年开始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平台,2009年提出9064这样的养老模式,2014年开始倡导建设街道养老照料中心,2016年开始推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而且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一个目标。
我最近看到一个数字,就是去年北京市一共投资了33亿用于老旧社区环境整治,大部分也是涉老的,汇集的面积大概已经达了600多万了。
从体系构成来说,居家养老的基本构成有软件和硬件,我们这张图左边都是软件,右边都是硬件。
我们看出来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时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服务的照料的服务,还要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这边都是软件。
那边居家环境的改造和社区环境的改造,使得老人能够安全在家生活,同时还能出门,能够达到他们的需要的养老服务设施。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智慧助老系统,它是来弥补一些不足。大家也有一讨论了这方面建设的情况。
到底居家养老的体系建设发展的怎么样?这边的这张图为大家呈现的是我们最近对北京市所有的居家养老设施进行调查时候看到的设施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咱们的设施建设虽然在加速,但基础特别薄弱,分布也是非常不均衡的,那张图可以看出来跟老年人口是倒挂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而且参差不齐。但是,总体发展的趋势是非常喜人的。
第二,为老服务的市场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很多的企业在这里面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出路,切入点不对,所以良莠不齐,发展前景虽然美好,但是仍然有很多困难。
第三,老人们或者甚至于子女们对老年宜居环境改造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但是实施过程由于受到既有环境条件的限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的社会意义非常大。
这三点可以看出来,居家养老体系发展的这样一个现状。
未来目标是什么呢?我们看“十三五”提出的2020年之前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又提出来,要建设适老居住环境,适老出行环境,适老健康支持环境、适老生活服务环境、敬老社会文化环境,这两点正好契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如何从软件和硬件的共同配合中把整个体系完善起来。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入议题。
第一个议题,主要是要来请问王总,这种小型养老设施的。王总寸草春晖的机构从2010年开始建设,今年进入第八个年头了,这几年呈快速发展连锁的情况,网上提出寸草春晖模式,想请您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型的社区密着型的社区服务定位是什么人群?中高端还是低端?和大型养老机构的运营模式有什么区别?包括大家特别关心的理想规模、服务规模的特殊性。
寸草春晖养老机构 董事长
首开寸草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小龙
王小龙:谢谢我要谈一个我们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老人这在那儿,是不是住在家里就很幸福,住在机构里就不幸福了?这个不能简单回答,而是我们能不能给老人适时的针对性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这是核心。你说寸草春晖是养老机构还是居家服务平台,很难说,不能把模式进行简单的加总,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叫融合。既能服务护理型,又能服务居家支持。理念上我们就不多说了。主要还是我们需要补课,我们需要老年人居住在我们附近。养老机构也好,居家也罢,我们更期望老年人能够让他们获得快乐的晚年生活。这个是我们的目的,所有的服务要围绕这个目的走。
现状我不说了。
目前这是我完成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论文报告,(见PPT)我们看中心城区的老年人的聚集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边缘城区。从联合国的老年原则我们来看一下独立。我们的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他们能不能获得基本的保障?这个非常重要。老年人的人群的基础物质保障,特别是支付能力的保障,老年人群自我提升的需求,精神的满足,老年人对固有环境的依赖和人际关系的依赖性。我们说我们这么多年还担心老年人物质保障吗?不对,农村老年人很可怜,我们城市老年人还有很多生活不能保障,比如一会儿讲适老化社区,老旧电梯,都有问题。所以这些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参与,联合国第二条我们看到的是参与。老年人一定要能够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和制定执行直接影响其福祉的政策,要融合进去。如何融合于社会,融合于社区,如何发挥其余热,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如何用积极老龄化的思维去构建中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轨迹。这个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
第三个是照顾。照顾老年人应该按照每个社会文化体系享有家庭社区的照顾和保护,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特殊性。但是我们看,当中国家庭小型化的过程中,少子化的状况下,他们的照顾越来越困难。如果提出老年人专业化的服务水平,特别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的照顾服务,专业的场所和专业的能力保障,专业人员的配比,尊重他们的尊严、信仰,需要和隐私,并尊重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和生活品质做出抉择的权力,真正实现快乐养老。所以我从来不认为居家、社区,还有机构是独立的,其实我们在中国未来的养老的体系,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的人群应该选择不同的养老选择。
自我充实,老年人自我实现的价值潜力挖掘,精神世界的满足非常重要,如何实现自我需求。我们正常人都有自我需求,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理论,老年人更是这样
最后是尊严,中国老年群体对待不同支付能力的照护群体如何公平对待,如何缩小地区、城市、农村、公务员、非公务员老人群体在养老资源分配中的差异。今天时间有限,这个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的,如何构建标准化体系和专业化服务能力,让所有人在公平公正的环境里享受到社会福祉的照顾。写到这儿,我也觉得很感慨,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地区差异了,包括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的差异。我们需要探索一个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
第二,如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思考接受方的能动性。
结论,中国老年群体具有多样性异质性的特点,决定养老这一日常生活的实践的丰富性,要求不能把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进行简单化、片面化,所以需要有互相包容的灵活、综合的体系。
服务内容的规划是通过生活服务、医疗保健、心理慰藉和其它。我们说只有构建这样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思索方面能够构建这样的服务条件和元素,我们就能够做我们的老年人更满意的服务。
融合是养老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生活连续性的理论和中国养老文化为基础,居家养老,不改变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环境,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就近养老,从而提高老年人人群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们最终落在最后一句话,如何让他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生活质量更高。所以我们通过小规模、多功能、高效能、低成本、专业化的模式实现最后的目标。
我们融合式养老有一二三四的原则,一个平台,两类人群,三种模式,四方资源,就是打造一个平台,然后服务两类人群,一个是需要专业护理机构老人,一个是活力老人,居家老人。你说这个是机构还是居家的?我认为都有,所以叫融合养老。这种效果会更高效。个模式就是把居家、社区、机构进行有效融合,四方资源的会合就是政府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
结合四个把握,就是结合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把握好经济供给、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把握建筑环境和心理的关系,一会儿会有专家会讲到我们怎么进行适老化改造。还要把握时代背景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目前六家,和平街是第一家,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的社会资源。
这是跟家庭的互动,家庭的适老化和智能化的互动。机构养老,环境,这个是我们在亚运村这儿。这是居家服务上门的智能化连接。
程晓青:特别抱歉,今天的时间特别紧,王小龙总没有来得及展开。我想追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小微机构在建设过程当中遭遇了社区居民的反对,就是很多居民,五六十岁的人是反对。我体会寸草春晖发现有很多细节是关注周边的这些社区的,能不能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这方面的做法?
王小龙:我们在做中国的社区养老的时候,我这两年重点其实参加论坛比较少,重点研究养老机构的设计和周围社区的关系,和养老机构怎么样不同的适老化改造中设计能够更完美的结合服务等等这种框架。我发觉我们必须要适应中国目前的对社区的认识,特别是老百姓可能会阻挠养老机构的建设。所以我们设计之初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来满足社区老百姓和低龄老人的需求问题,考虑的越全面,越周到,防范的措施越多,给他们提供的双赢的机会越好,你的养老机构就会越成功。
程晓青:下面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居家适老化环境建设的问题。今天在座有两位,黄总和李总都是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开拓的先行者。第一个问题问李文捷女士,据我所知,李文捷女士的易享生活是2015年成立,短短的三年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特别是去年有6000户海淀区入户的适老化改造的机会,这里面我代表大家想了解一下,究竟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实操模式是什么?怎么赢得老人和家人对你们的支持,到底在入户过程中发现家庭里面最需要改造的是什么?最困难的是什么?
北京易享生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 李文捷
李文捷:谢谢。各位来宾好。去年这时候我也参加了咱们的论坛,当时周老师跟我说,说文捷一定要讲具体的案例,讲你的实践。今年在这儿又过了一年,我也非常高兴,在这儿能够给大家再汇报一下我们这一年继续做的实践。
去年我跟大家说,我们已经做了几百户了,接下来的这个2017年整年我们又做了超过1000多户。现在我可以说,我们易享生活在居家适老化入户的实践上面做了2000户左右。
实际上,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从实践中来,所有的经验的积累都是从实践中来。像晓青说的,过去我做宏观的城市规划工作,现在扎在非常细的人的尺度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也很欣慰,能够在这儿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因为这些都是我整个团队亲身的经历,实践的提炼,由应用回到实践中间,跟大家交流一下。
这个问题我理解,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方面,我们是为谁在解决问题。
是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第三,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跌倒是老人家庭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可能有些人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我们在入户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这是接触了大量的案例,老人在家里跌倒产生了一系列的伤害、损失,家庭的困难,都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使得我们真的特别全心全意想为老人去做服务。
第二个问题,老人在家里跌倒了之后,没有办法报警,这种案例也特别特别多,从而酿成悲剧,没有及时救助。
第三个事情,绝大部分老人都生活在老旧的社区里,我看周老师研究的文章,有些调研的大数据都讲到这个,尤其是在北京,越是老旧的小区,里面老龄化的程度越高,我老说这是养老叠加,这是老旧的既有建筑的改造,加上人口社会老龄化的迫切性。
到底这些老旧住宅不适合老人使用的问题在哪儿呢?我快速给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第一个,没有电梯的问题,老人困在楼上。
第二,这些老旧小区普遍缺乏安全知识,在建设过程当中缺乏安全保护措施。
第三,很大量的老旧小区是砖混,或者有限制结构的改造,后期难以改造。
第四,有很多房间、通道面积,通行的宽度不足,导致通过性很差。
第五,很多的家庭内部包括卫生间等等的地方都有一些高差,这些高差由于结构性,水电管的原因没办法消除这些高差。
第六,老人往往在住宅里面生活了十几二十几年,甚至是三五十年,在漫长的时间段里,没办法适应不同的生活的模式的变化的。
第七,水电线路的老化。
第八,装修的破旧不堪。
第九,缺少公共服务设施等等。
这个是家庭里面的,但是出了家的门口,还有公共区域走道,社区的公共的环境,出了社区还有城市环境,其实老人现在出门是寸步难行的,亟需要建设老年宜居环境。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
说了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一下到底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人,我不一一的详述,因为时间有限,想给大家说,我们面对的是两类人群,一类是使用者,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是老人,老人的跨度越来越大了,从60岁往上,70岁、80岁、90岁、100岁几乎每五年都是身体状况的变化,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支付者更多的是他的子女,是从子女辈到孙子辈都有可能,跨度更大了,带来了服务的难度。
2016年开始,我们累计服务了到现在是超过2000户了。在这个过程中,程晓青问的问题,到底最困难的是什么?最困难的就是需求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服务商其实是不懂的,不懂适老,这个体现在很多方面,每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方法和步骤。去年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想易享生活快乐的八个台阶就是这个意思,从一个简单的细节后来发现,这个要想做好必须整个的产业链有一个提升和优化,从前期的评估到设计,到精细化的施工,到适老的材料、家具、产品等等的以及未来更重要的持续服务,等于要建立一个新的优化的产业链。从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干所有的事情,所以这三件事情是我们最核心在做的:
第一,老年生活适配居家环境的设计。
第二,提供老年的福祉产品,这个有多元化和标准化应对的问题,以及打造一个供应链。
第三,持续人才服务培养,居家养老的服务。
这是我们能够提供的几个产品线,全屋适合劳动,全方位打造,或者局部改造翻新,或者是主体性的老年产品,都会提供。借用周老师的口号,了解老人越多越正确,在75岁之前为你的父母重新装修一次,为他打造一个安全的家,因为很多高龄老人我们都觉得很多措施用不上了,是一个预防性的措施。
那个是实践,时间有限,我简单说一下。
这是我们去年参加的给海淀的差不多6000位90岁以上的老人易享生活是其中的一个公司承担了1000多户的改造,包括種元崇子:、海淀、清华、学院路等等七个街道,给我们积攒了非常多的经验。当然也犯了一些错误。
我们还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欢迎大家看一看。在中科院的黄庄,中国高知老人最聚集的地方,做了适老化的样板间,这个可以开放参观,让适老化改造被感知和体验,这个非常重要。
其实易享生活做的是中间的这个事,(见PPT)打造的是开放的体系,做的是客户的服务,管理运营体系、人才培养以及标准。我们跟很多内容合作商和社会支持方都在进行广泛的合作,我们觉得一定是一个开放、共赢、共享、互助的平台,才能把适老化的这个事做好。
谢谢。
程晓青:谢谢李文捷。刚才文捷提到的整个的体系的建设,其实已经给我们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适老化的改造不从体系入手,可能会遭遇处处都是节点。我也是建筑师,有的时候会做既有建筑的改造,适老化的改造,过程中可能被一个物品把项目全都限制住的。比如我们想装一个电梯浅基坑,没有这样的产品,家里老人卫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门槛,有一个抬升,寻找咱们的物品就是一个地漏的问题。但是没有,没有太多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永远消除不了这个高差。体系的建设是适老化当中关键的。
这点上安馨养老据我所知也是2015年成立的,但是在成立之初,黄总和鄂俊宇先生两位创始人他们做做了一些打造体系的努力,我想请黄总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做的居家适老化改造由那些产业构成,如何建造完全的改造体系?
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创始合伙人/ 副总裁 黄小宏
黄小宏:非常感谢清华给了我这个机会,来介绍安馨的心得。
今天三位嘉宾,我是站在中间,这也是一个暗示,安馨所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实际是连接的关系。我简单讲一下,安馨的实践对这两个问题的答复。
安馨的背景是一家地产公司,2013年的时候我们的创始人果断放弃了地产转向养老行业,和所有的养老人一样,经历了惯性探索,先去尝试一下养老地产,投入了机构建设,最终我们在2014年进行一次反思,反思两点:
第一,我们最大多数的老人到底在哪里?结论很清楚,现在数据统计是98%在家里。
第二,养老产业的支撑点是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如果有养老产业,不激活居家养老,这个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果断专项向养老产业的支撑点居家养老开始进行探索。我们探索点跟文捷一样,由最容易入手的安全性做文章,就是居家适老化改造,我们认为它只是一个跨越门槛的起点,最终居家适老化改造并不是居家养老的全部,只是个开始。随后进来的链接服务才是居家养老的实质。
这就是我们首先推出的第一个居家养老适老化的中心,这个是建设大厦,目前很简单,我们要开始进行服务链接,居家适老化一样。我们先用布品连接的方法进行改造。
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居家适老化改造,产业链怎么建设?这个核心是供应链,我们每一个做居家适老化的改造不可能原始自己研发产品、打造、生产,必须以来一个供应链。这个供应链的基础一定是结合国内跨国际性的供应链,只有用中外合谋的供应链才能解决中国当家的居家适老化改造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部分努力。参与中国第一个居家适老化改造布品应用技术规程的编制,这个也是建设部标准司牵头的。
为什么强调应用技术规程呢?实际上代表的就是你所有的供应链也罢、产业链也罢,使用的标准方法有吗?如果没有,用的东西很可能是错的。为什么?所有适老化应用的物品不是简单的东西,是跟人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是老年人的行为。老年人分自理、借助、特护等等,针对不同的老人使用不同的装备,结合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策略,那是一门专业,因此我们希望能让社会上理解这个技术适老化改造的应用是应该有标准的。
此外,这是我们在建设全供应链中的重大步骤,跟日本著名的一个介护平台叫…(日文)进行了合作,因为适老化改造有一项重要的装备,就是自动护理床自动护理床是买它吧?有点尴尬,如果老人康复或者往生,这个床就是个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居家适老化改造应该是安全性改造、养老用品和租赁三位一体的一项综合的产品服务,为此我们先搭建了一个供应链,就是安馨的健康租赁服务体系。
刚才我说到,我们通过实践发现认知到居家适老化改造不是那么容易的一项工程,是综合的服务起点,在当下有两个适应性,就是在当下我们中国面对专业化的,面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这个建设体系、培养体系和使用体系,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用适度的综合性的产品来替代人工的服务。所以,在第一年,我们首创的中国居家养老的三位一体的体系,就是先用综合性的产品策略解决一定的服务的条件。
这个是这种服务我们怎么去体现,怎么去做的事。安馨的模式就是跟所有的有志于面向居家养老服务的所有合作方密切合作,无论是地产商,还是国家,还是国家政府,还是国家委办局。乃至于直接开商场的方式,我们都进行联合和嵌入,综合的服务。
这是我们线下布局的适宜,这是中国最网红的项目——阿那亚,为什么以它为例呢?这个项目是面向年轻人的,面向80后,后来社区发现,我们现在的文旅项目当中,很多活动是举家前往的,涵盖大量的老人,项目的开发者主动开始面向老人提供服务。首先发现了解决安全性是第一要素。
第二,把驿站进行布局。今年我们一直在呼吁,两会期间我们也写过一些提案和建议,在我们的驿站中嵌入适老化改造体验中心,让大家能够理解到和体会到什么叫居家适老化改造。
这个是我们示范项目的宣传片。(见PPT)这个我们跟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一起做,做这个实践的时候我们发现,只解决居家问题不行,必须要把园区的问题一并解决,这才能完成居家养老的使用。
为此,我们把整个的产业链向前延伸了一步,就是从居家适老化改造开始,打造社区的无障碍环境,进而努力介入到中国的整体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当中。
这是一些示范案例,不多说了。(见PPT)这是如何跨产业结合。
最后一项,居家适老化改造是为居家养老的金钥匙,最重要达成居家养老服务的必须要跨界整合资源,就是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连接所有老人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才能打造居家养老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实践的经验。
程晓青:谢谢黄总,各位嘉宾时间掌握的都挺好的。
刚才三位老总介绍了一下自己企业发展的理念,其实我觉得回应了一些我们在座未来有可能会发展进入居家养老行业的这些同行们究竟该怎么塑造这样的比较合理的体系。
当然,大家都是一直坚持着、一直探索着,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我觉得传达给我们非常好的一些信息。
但是,反过来呢,我又想希望大家倒倒苦水,毕竟是我们也要让在座现在的同行们了解到你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见什么样的困难?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困难和问题都在哪儿,我们才可能知道怎么解决它,怎么克服它,能够可持续。
接下来的问题我们就来探讨居家养老体系发展的瓶颈和机遇。
首先请问小龙总,小型的社区养老机构运营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能够实现机构良性运转?
王小龙:机构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我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体系,一个是改造,改造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是我们亚运村的养老机构,是砖混结构。这再怎么样打造一个社区标准养老机构上要标准化,标准化构建的时候要考虑整个的整体的感觉和整个社区环境的适宜程度和周围居民的关系。比如周围的楼的关系,还有整个色彩,老年人的色彩的感觉和整个环境的匹配对健康的影响,比如用米色打底,整个色的衔接等等,像底下消防拴我们嵌入,和细节的设计都考虑到老年人出行和视觉感官识别感觉对他的心率的影响的变化,当然这里面还加了互联网的电子,所以以前就是这种改造中的砖混结构,非常难。
包括运用整体浴室的家装。我们并没有更多的运用夸张的物品,而是精准用一些扶手。很多养老院愿意用方的扶手,但是那种扶手可能不适合老人,有时候距离感掌握不好。包括家具的加工,感谢亦居亦格(音)的老总给我们配的家具。
这个是在垡头的,这个是不上不下,是在一层高半层,加的一层,而且中间都是房子,我们怎么把整个的空间感放大?让这个空间又能够为社区服务,又没法加电梯,把整个房打掉以后,马上就很宽敞了。这是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虽然是保障型的社区,但是里面的标准化社区配备的,这个项目和我们在亚运村项目是一样的,寸草全面进入标准化,从色彩搭配和家具的配备都是这样。
这是望京项目(见PPT),这个项目更难了,我们已经180户居民举报。我们排队,今天刚拿的照,排队基本上半个月之内全部住满。我并不想做高端的,但是标准化很重要,标准的建立很重要。
第二,人才培养体系,养老实际上是服务,我们任何的改造、打造和环境的建设,适老化物质频率的配置,包括机器人的提升,都离不开人的服务,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人才的服务是未来的核心,怎么让更多的人才能够成长起来,我们的人才体系上应该说还构建了很多细节,所以我们到现在为止,八年了,我们的核心管理团队在中国是最稳定的,没有变化。而且我们培养了一批年轻人,我们现在有五个院长,平均26岁,在我们这儿已经干了五年,我非常为他们自豪。
程晓青:我知道好多机构都是人才流失非常快,究竟您是怎么能保证您这个人才队伍的稳定的?有什么具体的招没有?
王小龙: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觉得是这样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理念,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程晓青:太棒了,我们应该为小龙总鼓掌。
刚才从小龙总讲的内容里面我觉得有几个特别关键的想重复一下。
第一,未必定位是高端,但是要标准化,这个可能是很多连锁型机构应该做的。
第二,人才队伍的稳定是核心。
接下来转到黄总这儿,我参观过安馨的适老化体验馆,当时我记得在很小的空间里面展示了非常多的老年的布品,我被那些精妙的设计震撼住了,有各种各样的方案,比如没有地方装扶手,可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帮助你。扶手的样式非常多,花样频出,适应不同的空间。转过来一问,所有的产品都是日本的。毕竟我们未来面临的老龄化的问题是中国非常大的人口基数的问题,对高端的用户来说,日本的产品可能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大部分的老百姓可能强是很难做到能够支持这种造价的改造。请黄总说说,适老化的布品,在座也有很多布品的企业,说说您认为整个适老化环节当中最薄弱的环境,还有布品企业怎么提供共赢链?
黄小宏:您真是很高明的专家和学者,您去我们那儿参观一次就发现这么大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用那么多日本的布品,这就是居家适老化改造体系存在着很多很多不足的环节,说到最薄弱的环节我想延续刚才小龙总说的两个字,标准现在我们当下做居家适老化改造这个词,我想想可能也就是在四年左右刚提起的。四年左右提起这么一个理念到现在,让我们的整个生产布品的产业迅速能规模化的生产,这个稍微有点牵强。但是根本上来讲,在认知。其实居家适老化体系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是两点:
第一,是它在布品产业链上标准的缺失,没有标准。
第二,是服务链上基本的缺失。大家很多人认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一项工程,或者是一个安装活。我们认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一项服务。这项服务所应该吸取的人才,这里面有,就是专业的,首先讲要评估、要咨询,这类人才谁给我们培养?目前不知道,大家都在实践中自我培养和完善。
我先讲薄弱环境,一个是人,一个是物。
说到标准的问题,为什么中国适老化的布品要么不完善,要不不完备,核心为什么是标准?我可以说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迄今没有出现国家一级人体工学的标准。就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使用布品的这些装备,其基本数据可能基本借鉴的都是日本的,所以日本的挺顺手,就是因为我们缺失最基本的标准,以导致我们真正的布品产业链上很难建设有效的体系。但是我们也发现,即便人体工学上跟中国人最接近的日本,在实际的实战中发现,它的老人人体工学的尺寸跟我们老人有显著的差异,我们必须要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刚才提到一点,安馨为什么积极投入到我们的布品应用标准中的一个目标,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投身于布品建造的标准体系的搭建,我们希望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尽快解决中国的人体工学的问题。
程晓青:请问李文捷女士,同时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实践中,你们体会到的困难,和大家很关心的资金构成究竟现在是了得到了政府的什么样的支持?比如在一个老人家改造中,政府的投资是什么样的占比?怎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
先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相对来讲比较简单的,从政府的原则来讲,居家适老改造是一个兜底,基本保证是保证超高龄或者是家庭很困难的老人,提供的基本保障的补偿并不高,几百块到几千块,就是这么一个水准。但是真正的居家适老化的改造和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应该是市场化的数据,这个是我们的认知,所以易享生活一直在致力于走进千家万户,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和产品。
回过头来,其实我更想跟大家一块儿探讨的是说,在我们这些年的实践,刚才两位老总不约而同谈到一些困难,我想说三个困难:
第一,最难的是认知。我们去了很多老家,院士家也去了几十家了,给院士家里面评估,做方案,安装扶手等等。即便是最高知的院士这个群体,在某些领域是非常顶尖的人才,但是在日常的生活、家庭环境这块,很多是不了解的,不具备基础知识,甚至在2016年有一个特别惨的案例,就是我们碰到一个姓冯的院士,去了他家,发现有太多的问题,我专门做了一个方案。第二次又去他家,跟这个老先生还有他的子女沟通,但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严重性,没有采取措施,结果这个老先生过了三个月就在家里摔倒去世了。
其实很多悲剧我们可以想办法弥补,哪怕很小的细节、措施,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这个认知我们面对的是两类人群,一类是老人本身,另外就是子女,这两类人群都要认知。居家的适老化改造一定是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的事情,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这是想讲的第一个事。
第二,标准的困难,刚才两位不约而同说到了,为什么要自己建标准,因为没有标准。我们做了很多大量的老旧的住宅的改造,过去的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做的一些住宅,包括一些规范,在老年居住环境标准,尤其是老旧的房子的改造上面基本上是比较空白的。所以,现在从事这个领域的机构也都在自己建这个标准,没标准没法干,也干不好,一定要从标准开始干起,这个事情跟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个也没有变成一个专业的通知的学科做,所以很多从事了学了很高的学问的人并没有从事这个行业。
这就说到第三个,我们面临的最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困难,就是刚才两位都说到,人才的匮乏。我们特别特别希望有高能力、高学识的,甚至有热情和情怀的人才能够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亮,哪怕不是你参加这个企业,你参加这个行业,我觉得我们用这种共同合作努力的方式来建设这个人才队伍,才能把事情做好。技术的难题总归是可以想各种办法功课的,最重要的就是人。而这个人又是一个需要比较跨界的人。
比如首先对健康有所了解,对老人有所了解。
另外就是要对建筑、装修,室内的环境有所了解,就是设计的背景的。我们国家长期的教育,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是割裂的,这也是一些困难。
第三,布品的生产、供应商整个的产业链的环节,黄总也讲过了,加上传统装修施工行业里面的人才,可能会有一些既有的思维,所以也导致了想要改变有一些困难。
所以我觉得人才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比较难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三个困难最重要的都在逐渐向好的方向解决,因为大家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到这个社会、这个行业也是在发展、进步的。
谢谢。
程晓青:非常感谢。其实刚才三位都提到人才,可能这也就是困扰我们整个的养老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
其实我听是黄总说,我记得参观安馨的实验室的时候,看到你们墙面上有一片工法的实验示范,当时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其实安馨对于如何培养一个专业的人才队伍还是做了一些探索的,能不能在这个方面介绍一下?
黄小宏:谢谢程老师给了我一点机会,多说一下安馨的事。
的的确确,刚才文捷老师也说到了,我们人才的培养问题,特别简单的一件事,我们培养,说你的布品安装吧,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吧?但是我们的适老化改造,布品安装有一个环境限制,是在已有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眼皮底下完成这项工作。他对这个布品的信赖度、信任度、喜好度,跟安装工人的举止行为有很大的关联。先不说布品好坏,就这一项,我们当下中国的建筑工人和装修工人很难胜任。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培养的施工和工程的习惯是在没有人的状态下完成的,是给你交个活就行了。
因此我们认为,安装本身是一种仪式,本身就是服务。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是改变了一个认知,这样的人才社会上目前没有,我们只能自己培养。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点是千家万户的适老化改造不可能靠安馨一家完成,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干什么?是建立培训标准,再去评价,和文捷老师一起推广这项培训。
程晓青:大家真是不谋而合,很多思考都是相似的。据我所知,国家也是开始大力建立一些标准,小龙总说提到参加很多标准,包括安馨也参加了标准的制定,这个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昨天吴玉韶老师在讲的过程中也谈到很快要抓紧做的事就是国民教育。刚才文捷说的时候已经提到这个问题,很多老人对自己所的环境的危险程度认知不足,家属也不太知道,这个我们也有体会。我们去老人家入户访谈,看见满地都是障碍,他们自己好像浑然不觉,看到老年设施好不容易修了一个坡道,下来就撞树,上面就是一个门槛,令人哭笑不得。所以刚才通过我们这个交流,可能也是更鉴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加强教育和宣教,今天这样的活动我们受众还主要是我们的同行,如何让国民都了解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还节约出来了几分钟,所以再给每位嘉宾一分钟的时间,你们还有什么没来得及说的可以再说一下。
王小龙:其实我觉得谈了这么多,就是四句话:服务谁、谁服务、在哪儿服务、如何构建服务。我们在座的可能很多都是未来要从事这个行业,要把这个问题好好想想,想明白这个问题对未来的工作和运营会大有好处。
黄小宏:小龙总说得已经挺透彻的。我想借用吴玉韶主任的一句话,他提到为什么要做养老的国情教育,其中有一句话总结得特别到位,他要总结全方位的认知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认知决定了思路,思路决定了出路,这是他的原话。如果认知上不准确,思路就不清晰,出路就比较迷茫,所以解决认知问题很关键。
李文捷:想跟大家共勉的就是未来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整个的城市或者公共环境都是适老的环境,也就没有所谓适老化改造,未来所有的标准都是适合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标准,但是需要一个过程逐渐把适老环境改造成适老化,不是老年友好的城市变成一个老年宜居的友好的城市。我们在致力于往这个方向努力,也愿意跟全国各地的同行一起共同努力。很多人在问,说你们什么时候出北京?现在一直忙于埋头做事情,自己的实力、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也不敢轻易出北京。但是,我想到明年的时候,随着我们体系的成熟,包括队伍的建设,我们愿意跟全国各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更大范围的事情。我们一直在重复和强调一句话,居家养老从适老化改造开始,就像刚才两位都说过的,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起点,未来要持续为老人做更多的事情,有朝一日,我们自己也会变成那个老人。所以也在为我们自己服务,为我们的亲人服务。
我们希望能够给老人一个安全的、美好的家,让老人的生活有尊严。希望跟大家一起共勉。
程晓青:最后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毕竟也是做居家养老研究方面的看法,我觉得整个居家养老体系建设是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我们机构、装修改造、需要布品服务的智慧,各行各业的人一起携手,所以今天特想表达的是一句话,让我们同舟共济,大家携起手来坚持用工匠精神为老人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能够颐养天年的家。
谢谢大家。谢谢各位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