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房企逾八成年报预喜 仅2家亏损
截至12月25日,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沪深两市共计21家上市房企披露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包括扭亏企业在内,17家房企业绩预喜,占比高达81%。剔除数据不全房企后,从预告净利润变动幅度来看,实现增长的企业有14家,占比接近七成,仅2家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这21家房企几乎都是中小房企,并无销售规模千亿元量级房企。不过,通过其运营状况可折射房地产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变化趋势。
上海易居(博客)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17年一季度,全国楼市经历了一轮房价快速上涨阶段,有些企业抓住了这一销售窗口期,包括一些在二、三线城市布局的中小房企,尽管后来楼市祭出了连环性调控政策,但由于三、四线城市楼市的持续热销,房企的销售额依旧创下了历史新高。
此外,严跃进也表示,2017年结算的项目多是此前房企以较低的拿地成本获取的土地,这类项目入市销售后,又恰逢房价上涨,利润空间较高。
逾八成房企业绩预喜
?在已发布2017年年报业绩预告的21家房企中,仅2家亏损,皆是首亏。此外,包括扭亏企业在内,17家房企2017年业绩预告预喜。
?从预告净利润下限来看,在已公布具体数据的15家企业中,13家房企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占比87%。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区域性龙头房企盈利能力仍较强,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目前有4家;荣盛发展2017年度净利润预计在50亿元—58亿元之间,目前暂列首位。
严跃进称,2017年结算的项目多是2015年以来拿地的项目,而2015年至2017年一季度,不但房地产市场回暖,销售价格上涨,上市房企更是大量发行公司债,其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财务费用相对降低,尤其今年在售项目多是近三年所拿地块,一旦价格有所提升,反映到毛利率水平上,就会呈现上升趋势。
?事实上,有房企掌舵人曾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过去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几乎拖住了企业发展,严重侵蚀了公司的利润。但近两年来,三、四线城市房地市场崛起,公司收回了数百亿元的销售现金,一下推动公司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国房地产新建住房市场来看,三、四线城市成为了近一年多楼市成交的主力增长区。
据链家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表示,三、四线城市集中发力是2017年全国新房市场的主要推动力。2017年一线城市和绝大部分二线城市的新房交易比2016年有明显下滑,因此可以判断2017年13.9亿平方米的新房成交量来自于众多三、四线城市销售的增长。如汕头、烟台、徐州等城市均表现出较快的增长。
?2017年,无疑是房企丰收年,2018年,则被普遍预计为房地产市场的“小年”。
明年房企压力大
事实上,有分析师曾表示,对于很多房企来说,2016年,由于资金普遍充裕,除去拿高价地的企业,很多房企在土地市场上并未有很好战绩,销售款也未转化为土地款,屯粮而兵马未动。2017年,外部融资收紧对一部分房企形成压力,对资金雄厚的开发商,则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但这些储备的资金仅够1年用度。
2018年,从此前房企大量借贷的公司债期限来看,有些债需要在这一年还,加上2017年收紧融资渠道,目前来看,房企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去“借新还旧”,而且,有些房企可能还借不到足够的钱去偿还债务和维持运营发展。
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房地产市场将进入调整期,资金紧缺适逢调控年,房企将面临销售回款和资金的双重压力,日子将不好过,压力严重者,或面临生存危机。
?对此,杨现领也表示,2018年,一线城市成交量可能有所上升,预期随着调控效果的消化和前期积累需求尤其是换房需求的增多,市场会小幅回暖,明年月均成交量水平将高于现有水平,但房价总体将保持平稳;二线城市内部分化则会加剧,2017年政策严厉的二线城市调控后出现大幅降温,2018年成交量或有小幅反弹,但房价会保持平稳。2017年,弱二线城市出现”补涨“的现象,但近两个月就已出现回调。
此外,对于三、四线城市楼市明年的走向,杨现领认为,2017年三、四线城市市场的“繁荣”部分原因是一、二线城市溢出的需求,大部分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出,老龄化等问题,其支撑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动力不足。另外,随着调控的深入和信贷的全国性收紧,三、四线城市的火热难以持续,2018年,三、四线城市市场会迎来降温。
由此可见,在资金链紧张,还债高峰期到来,大部分城市难以实现“量价齐升”的诸多压力之下,那些在2016年拿下大量高价地的房企,甩卖项目,转让股权都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