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保高压持续 或加速建陶业“洗牌”
(来源:陶瓷信息-公众号)
近期,伴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严控大气污染成了华北地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纷纷使出“重拳”,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河北省由于紧邻北京、天津,承担着更大的环保责任和压力,在大气污染整治上也是穷尽了所有措施,涉气企业更是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河北省启动的第四轮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全力聚焦涉气环境违法问题,保持对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而随着河北环保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或将进一步加速河北陶瓷企业的“洗牌”。
12月7日,河北省出动17个省级执法组集中开展夜查行动,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重点检查钢铁、焦化、火电、化工、陶瓷等工业企业夜间偷排偷放等环境违法行为。对查出环保违法问题的2家化工企业进行省级立案处罚。
虽然河北陶瓷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停产,但是执法组对停产的企业也入企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延长“采暖季”停产时间,这就意味着如果陶瓷企业被查出环保违法,极有可能明年3月15日难以正常复产。
让河北陶瓷企业面临更大环保危险的是,雄安新区启动建设,也在加大对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环保整治。近期,经河北省政府同意,河北省环保厅成立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河北省环保厅印发的《关于成立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通知》提出,领导小组负责对接环境保护部支持雄安新区的各项安排部署,推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这就意味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北陶瓷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厉的环保高压态势。
近两年,在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竞争加剧的压力之下,河北建陶产业一直处于“洗牌”的过程中。今年4月份河北高邑产区推动陶瓷企业“煤改气”,就有多家规模小的企业难以承受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成本的增长,对企业进行了关停。
今年6月5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下发《石家庄市重点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规划(2017-2019年)》,决定将建筑陶瓷等8大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的重点,有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根据规划,2017年,关停退出高邑6家陶企、赞皇1家陶企,2017年—2019年调整退出24家。石家庄现有34家建陶企业,这意味着这3年内将关停退出7成,最终仅余10家陶瓷企业。
《石家庄市重点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升规划(2017-2019年)》明确了退出原则:三年内手续不全、违规建设、停产、不能按期完成煤改气能源改造、建筑陶瓷产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下的关停退出;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对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电、燃气实行累进加价,政策倒逼企业关停退出。2017年违规建设项目、年生产规模300万平方米(含)以下的企业实施退出。调整退出企业必须拆除相应主体设备,清理场地,完成营业执照、生产许可、排污许可等手续变更、收回、撤销。
而余下的建陶企业将要求一律执行行业最新环保排放标准和水资源利用限额标准,具备条件的,必须与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实现24小时环保实时在线监测,接受多频次发改部门的节能专项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