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宫鹏: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健康研究
11月9日下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清华大学共同指导、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英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Stephen Ellison先生等重要嘉宾出席。论坛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主持。
本次论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旨在释读会议对中国城镇化工作的战略安排,探讨城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吸引了400多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代表,以及多个省市地区从事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政府部门的代表参会。
会议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教授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会议实录:
宫鹏:谢谢袁主任。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今天下午代表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做一个主旨演讲。聆听了前面四位报告人的精彩介绍,我也有一点感想,在进入我自己的主题之前,先请允许我谈点我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点认识。
我关注中国城镇化发展有30年了,我从研究生的时候就研究中国的城市的扩张、遥感、监测,我在留学当中,留学加美28年的历程当中一直在观察、学习中国的城市发展的问题,也在了解国外的理论。这20多年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城镇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指导,所以要拿任何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理论来套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恐怕都不会有很灵的结局。
另外一个我想很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听到了前面介绍美国的城市,或者是欧洲的城市的发展,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美国的城市的管理和中国的城市的管理极其的不好。美国城市首先的结构就是从一个…(英文)慢慢长出来,变成一个小城市。我以伯克利为例,加州大学伯克利所在的位置是10万多人口的城市,但是很多教授不住在那儿,因为他住在周围的…(英文)等等周围很多城市。美国在城市有限,每层政府对城市里面不同的功能负有不同的责任。小学是一个城市管,但是大学是州管的,不是城市管。美国的政府没有责任,联邦政府来管一个大学,我们中国很多大学是由国家管,我们有国管的大学。所以管理是不一样的。再有一点体会就是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一定要有全球观,要有全球观不是讲我们要对过去的历史,谈论外国城市的历史,而是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国外的城市要往哪里去?要怎么发展?因为他们的现在和未来决定着我们中国的城市的发展的现在和未来,我们中国不是孤立的立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国的贸易有20%是给世界上其它地方生产和其它的地方交流。所以一个大的城市尤其要考虑国外的大的城市怎么发展,他的人才、他的资金怎么吸引到中国来。一定有全球关。
第二,要有系统性和全方位、多部门的参与。这不是一个规划办公室画在图纸上的规划,这个一定是不能长久,也不一定能够成功。中国有很多人谈论中国城市规划的失灵。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可能部分的原因就是与我们没有做系统性的、全方位、多学科的、多部门的城市规划。
第三,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考虑的一定要面向未来。这个如果说我们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话,任何一个人不能好好的放眼未来,思考未来,都很难。规划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这几个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与世界是连同的,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都不能只看自己的数据,否则很难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是城市规划失灵。这是我又一个方面的体会。
第四,呼应一下徐林老师提的,我非常赞成城镇化能带动乡村化、乡村振兴。我们中国有传统,过去在城市当官的人都会回到乡下去,要告老还乡,作为乡绅,他把城市里面的繁荣的文化先进的文明带到农村去,今天的农村虽然还没有走那么大规模,没有那么多人去农村,农村应该设门口门槛,让更有知识的人到农村去,引领农村的发展。这是我的一点理想。
我今天的题目主要是谈健康城市。简单地说,健康的城市就是先谈谈环境和健康的关系,这个与基因有关系。过去的环境,我们不断适应进化,出现了早期的人类,我们的祖先的基因变异会造成要么更适应后来进化的环境,要么就会变成不适应,不适应者就会被淘汰。当然,环境在变化,基因在进化,所以本来是两条道,都跟环境一直是息息相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最近环境快速的变化,造成了基因的流逝,我们为什么会有病,这是一个方面。从狩猎和采摘时期的人类看,他们很多是没有病的,因为它是孤零零的,没有那么多的群居,像我们今天城市化的情况。那时候的食物主要是以植物、低脂肪的果实为主,伴有少量的肉类,而且那个时候食物的盐的含量也相对比较少。今天我们看有很多人生病,高血压、心血管方面的病都是因为摄入的盐比较多,可是如果是按照过去,如果你摄入的盐和吃的食物,低盐食物比较多你就更健康,这点来说,我们今天还没适应今天的高盐含量的生活。
13000年左右以来,出现了地球的暖期,气候变化让我们有了新的农业文明的开始。我们开始干什么呢?除了我们大规模的种植,我们还要养殖一些牲畜,驯化牲畜的过程让我们感染到了很多的传染病。过去是人类拥挤和动物之间的接触让我们有了很多传染病。后来又有了工业革命,化学物品的不断产生,让我们今天的人面临的是大量的化学物质包围着我们。我们的生活是受到了我们所谓叫暴露环境当中。可以说举手可见,在这个屋子里面很多屋子也有对我们身体不利因素。
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也不利于健康,也是跟我们的基因场合适应环境,也是不利于健康的。生病的原因,人类文明带来了传染病,我们的基因没有办法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还有就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长期久坐的习惯。
环境影响健康,环境影响进化,中国恰恰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又一次运动,我们城市化率提高了两倍,到2030年我们会达到71%。我们城市的面积增加了5倍,这个是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的。现在世界上246个城市,这是我们刚刚发表的一篇文章的结果。246个城市的PM2.5如果跟人均GDP去做一个除的话,我们中国的城市绝大多数是在跨线的低端和外围,就是我们有很多都是高污染的城市。世界上部分城市人口交通出行的模式,这里面只有一个中国台北,这是中国台北我们现在中国大陆的情况比中国台北还严重。我们人主动出行靠自行车和步行的比例大大降低。中国的城市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能否大大扩大,那是往高处走还是向低处走,我们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的城市大多数向更低的地方区建设,不外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洪水会让我们有那么多受灾的人口和经济的损失。
局部的设计我们做得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见PPT)这是在清华大学校园里面,这是人行横道线上,明明让人畅通的,从一边走到另一边的时候,有另外一组人设置路障。明明是让人行横道线先走到那边接上路,还走到草地上。明明大家骑着自行车怕摔倒,还要在路口上有路尖。这么忙的一条十字路口上面没有人行横道线,斑马线,这都是我们规划和设计当中和我们健康不考虑其他因素脱节造成的。
健康城市的建设有很多挑战,今天限于时间我并不能在这儿跟大家一一做交流。
应该说中国提出健康中国的理念是非常非常英明和对全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如果不从健康的细胞,健康的社区,健康的城市让它良性的发展,不可能有健康的中国。市民的健康需求有多层次、区域,需要更高效的城市健康服务,就像刚刚世界银行的代表说,我们要有效,我们土地使用要有效率,我们的城市服务也要有效率,健康的城市需要全方面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刚刚我已经提了,健康的城市需要优化、居住、工作、休闲布局,需要跨部门合作,城市的规划管理、设计建设、环境保护要密切分工协作,需要市民自下而上的大力参与。
我想对于健康这块,医疗这一块我就跳过去不说了。
那么城市的健康不是一个卫生部门的事,大学校园里也要很重视健康问题,虽然我们最近也在努力做,想推出来清华的健康校园的这样一个项目。我所代表的地球系统科学系,我刚刚讲了要有一个系统的观念,我们在发展的就是一个地球系统模式,把整个地球的各个方面纳入到一个模型里面去。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解释我们这个模型本身的特点,我本人既做地球学又做传染病的流行研究,我做了20多年,所以我觉得这些内容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现在做大气污染防止动态评价和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刚才各位提到京津冀的联动,我们有一整套的软件来支持。我们还有全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共享的一体化的基础平台。
在清华大学做健康城市的研究,我在这儿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一个就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健康监测和研究网络的建设。搭建一个平台,收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信息,更好预警疾病的发生和告诫城市的居民如何躲避和防范一定的疾病。
另一个就是筹建健康城市研究中心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在唐中英(音)的基金会支持下做了这么一个项目,他就是把大的环境、地球观测,和其它的数据收集集中在一起,再结合出行轨迹,医疗记录等等整到一个平台下,利用公众参与的能力去接受志愿者的数据输入,争取能够实现实时的传输、共享和云平台的传入等。
中国大城市空气质量从2013年来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些数据在我们的中心有很详细的可以到10公里(音)高网级的数据。我们还和私营的企业一起合作,去做健康大数据的分析,一个人上网的频度和搜寻的内容可以刻划一个人大致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上网的密度在一个城市里面把它分布拿出来,有可能知道哪些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区域,比如哪些人是经济收入比较低,需要拼房子住在一起的,这样的地方更有可能难以防范传染病的传播。这是厦门的一个例子,红的地方是高密度、居住的人,上网的人很多。等你跟建筑的格局去查的话,你会发现真的是哪些破烂的房子,或者是高密度的房子里面住着更多的人。
这是北京的一个例子,什么时候在上班的时间或者是在晚上大家都在什么地方上网。这是全国城市拿过来,看看上网人关注疾病的类型。这就是大数据的例子。
拿交通的数据也能分析出来一年一季度省会城市的拥堵情况,有没有减缓,哪些城市的格局和别的城市格外不一样?还可以用卫星的数据去探测城市。清华在健康城市研究方面是有优势的,有全国排名的第一的建筑环境,还有新创办的地学、医学,他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有系统的手段开展综合多学科的现状诊断,进展评估和未来政策的评价有卫星、空中、地面、个人全方位监测的平台,对区域和全球数据的把握,还有对未来模拟的工具。
清华将与Delos公司联手建设健康城市研究中心,从健康建筑到健康校园、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中国,到整个星球的健康,Planetary Health,全方位开展研究。便研究便示范,在国内外建设示范研究区,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在中国着力推动在城乡设计规划中全面融入健康元素,提升健康评估的作用,做好社区和城市发展中的健康城市建设评估工作。争取发改委、卫计委、住建部、环境部、科技部和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指导和支持。
我想通过我这片片断断的一些幻灯片能够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拼凑出相对比较完整的一个画面,清华健康城市研究在路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