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楼市话题的热度近两年一直不曾停歇,去年9月底在全国开启的新一轮调控,至今已过去一年,住房已逐渐回归居住属性。如今,在调控不放松的同时,正通过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调控效果来看,目前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势头已连续多月得到遏制。根据统计局公布的8月70城房价,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环比无一上涨,同比涨幅全部回落,深圳还出现同比下跌。不过仍有46城新房价格环比上涨,虽然环比数量有所下降,但也意味着调控不可放松。
为防止炒作,部分二线城市日前亦加码调控,9月22日和23日两天,南宁、重庆、南昌、长沙、西安、贵阳、石家庄七城升级楼市调控。除西安楼市调控新政着眼于强调“商品房调价申报”外,其余六城皆为“限售”,须取得不动产权证满2~5年后方可转让。
首套房贷利率上升,也成为遏制房价炒作的手段。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为5.12%,相当于基准利率1.04倍,且近日北京多家银行继续上调首套房贷利率,部分甚至上浮20%,大城市首套房贷仍有优惠的银行已十分稀少。央行也对此表示支持,理由为这是银行根据市场资金水平变化,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所采取的自主行为,也符合房地产调控政策导向。
中国大城市房价过高问题由来已久。以往楼市过热、房价高企时,惯用策略是利用限购、限贷等措施进行调控,但作用往往仅限于短期,且容易形成房价上涨预期,于是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越调越涨”的困境。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对房地产进行了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并强调利用长短结合的政策工具,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如果把限购、限贷等从抑制需求的调控政策看作短期政策,那么近期频现报端的共有产权住房、租赁住房等,无疑就是长期性的工具。
9月21日,住建部发文支持北京、上海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要求落实好现有的财政、金融、税费等优惠政策,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随即,北京就将朝阳区的锦都家园项目纳入共有产权住房管理,销售均价每平米2.2万元,该地块楼板价2015年的楼板价为每平米2.8万元;并明确未来5年供应25万套共有产权住房的目标,着力满足城镇户籍无房家庭及符合条件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此外,住建部今年7月要求在人口净流入、住房租赁需求旺盛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选取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12个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部分城市目前已发布具体实施方案。同时,上海最近连续在主城区公开出让多幅租赁住房用地,并发布住房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新增租赁住房70万套。
实际上,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得不摆脱房地产依赖的关口,这也成为了共识。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决策层定调回归居住属性,建立长效机制。要达到这个目的,短期来看,要在房价过高或上涨过快城市,加强调控,遏制房价非理性上涨。长期来看,要通过“购租并举”等手段,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让以年轻人为主的“刚需”人群,能够通过不同渠道满足住房需求。
如今,政策工具长短结合,共同施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