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亚:重庆VS成都
6月5日上午,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学术周以“健康·城市”为主题,齐聚行业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如何实现更多、更高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全面“健康”的中国城市。
以下为重庆市城乡建设与发展研究会 会长/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以重庆VS成都为题的演讲实录:
何智亚:我父亲母亲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在成都工作、学习,然后我父亲调到内江工作,在内江生下了我,然后当知情,我又到四川资阳插队三年,所以成都和重庆,也可以说四川和重庆本来就有分不开的渊源。今天我也和大家讲一下,我主要从城市形态和城市文化这两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文化差距、两城之间的竞争,还有大家说的口水仗一直存在,将来也会存在,这个现象非常有趣。但实际上我认为巴蜀文化存在于两地,历史文化渊源非常深厚。他们有各自的特色和区别,但是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和永远割舍不断的一些关系。
两地的原由和关系有这样几点。第一个就是成渝都属于巴蜀文化的大范畴,历史文化渊源久远深厚,特别是蜀汉文化在成渝两地都是认可的。三国文化、三国遗址在重庆很多地方都有。这两个地方就是一个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第二,成渝两地都有移民文化的基因,湖广填四川在中国整个的移民历史上非常有名气,实际上湖广填四川是两次,一个是元代战争以后的明初。第二次是清初,都叫湖广填四川。实际上湖广填四川不仅仅是湖广,包括中国的13个省区,而且跨度达到了130多公里,整个四川当然包括成都、重庆大量都是移民的后裔。现在在成都和重庆往上看几代人都不是本地人,都是外来人。移民文化也奠定了成渝两地的包容、开放、耿直,重庆、成都人不排外。因为他们以前的祖上也是外面到本地来的。(见图)这就是移民文化的象征,这是重庆湖广会馆,这是休闲的一个地方。这个就是修复之后,我有幸在2003年之后担当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和李作民先生的移民博物馆也是从2004年就开始合作。
成都也是一样,会馆很多,像龙泉区的广东会馆、湖广会馆。还有资中县的南华宫。这些建筑形态不是本地的,都是移民来的建筑符号。
第三,成渝两地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交往,极大地增加了两地的交流与融合度。成渝两地的政治方面的领导经常调过来,调过来。另外最近几年两地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以前到成都非常遥远,在80年代我到成都,早晨出发晚上才能到,现在只要一个多小时。今年底还要通一条高铁,一个小时重庆可以到成都。所以两地的高铁、动车越来越发达,两地的交往将来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我们看一下差异。第一个是地貌的差异,这个是老天造成的,没有办法改动。我们看下面的图,(见图)重庆的地形山地占76%,丘陵占18%,平地占4.7%。这个平地还不能叫平原,平地有的还有一些小的起伏。也就是说重庆95%左右的地都是山地和丘陵,平地非常少。而且几条大山穿过主城区。
重庆的主城区是5473平方公里,主城区里面有四条大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穿过四城区。还有长江、嘉陵江两条大江。造成重庆的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是一千平方公里,规划人口到2025年左右是一千万左右,但是这一千平方公里只有三千平方公里消化掉,因为山水加起来就是三千平方公里。这点和成都不一样,成都是平原,没有大山大水来消化城市的密度。因此这个城市里面我认为成都不应该建成这么多高层。我记得2005年我还在市政府工作,当时李春城、郭凤鸣主持城市规划建设代表团到重庆来调研。当时是我接待的,我带他们去看了,他感觉高楼大厦非常多,有现代城市、大城市的气派。我说重庆没有办法,因为用地条件非常紧张,才修了高层,成都没有必要,结果才修了一些高层的建筑。
因为大山大水就把重庆城市分成了若干个组团,现在大概有十个组团。这十个组团通过大量的隧道、环线、桥梁,把这些组团有机的联系起来。现在每个组团之间的交通应该说非常方便,可能前几年不行的现在也上来了。原来房价差别比较大的,现在房价也起来了。
成都因为是平原,川西平原九千平方公里左右,城市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大山大水的限制和阻隔。城市的布局是由中心区向外层层扩张,城区基本上粘连在一起。和重庆不一样,重庆是大山大水隔开了,中间用隧道、桥梁、道路、环线连接在一起,而成都基本上粘连起来的。
城市的建筑风貌因此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重庆由于地势起伏不平,整个重庆的建筑就是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层层叠叠。而且重庆还有一个特点,建筑一般不分东西南北,不分朝向。成都是泾渭分明的,东西南北朝向非常清晰。而且建筑密度相对重庆还是要小一些,而且建筑经纬比较清晰,东西南北朝向非常清晰,交通是环状向外拓展。
重庆是一个立体的城市,我选了几张照片,(见图)这些照片都是我自己照的,城市的层次感非常明显。嘉陵江滨江路层层叠叠上去了。下面一张是江北嘴的效果图。
重庆的建筑密度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解放碑一代都是高楼大厦,有时候我带香港的一些同事看,他们感觉这个密度比香港还大。重庆在80年代当时有一个规定,就是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能高过解放碑。这个是1997年修解放碑,当时我是指挥长。实际上这个规定也没有办法控制,现在的解放碑就是个蜡烛了(政治是否正确?)。现在还有更高的在修,密度更大,但是到现在有争议。就是来福士,这个广场是新加坡的一个集团搞的,他在全世界有11个来福士广场,据他们自己讲重庆的广场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见图)下面三张都是效果图,这个建筑到现在很有争议,最后成功不成功,修完之后对整个主城的半岛形象有没有影响?现在还有疑问。
这是江北嘴,(见图)也是一个新城。从建设到现在有十来年了,现在还没有完全修成,一部分已经修成了。准备规模地上是800万平方米,实际上我估计地面会超过一千平米,加上地下是1.3万左右平米。
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就决定了他必须大规模修桥、修隧道。说重庆是世界桥都一点不过分。就是主城区573平方公里有39座跨江大桥,每个投资都是几十亿。大家知道伦敦、巴黎有很多桥,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桥相对比较小。重庆的桥全部是大桥,所以重庆叫世界桥都。最近大家也看到了黄桷湾,重庆人调侃一上这个桥一旦开错了就是重庆“一日游”,要一天才能回去。
然后地形也导致了重庆的轨道交通的发达,重庆的轨道交通我指轻轨交通在整个中国是排在比较前面的。当时汪光焘当部长,北京修了一条轻轨到机场,也是专门到重庆学习的。因为轻轨比较适合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方,而且建设成本比地铁要少一半以上。所以重庆的轨道交通主要是轻轨,当然也有少量的地铁。现在我们已经开通的有200多公里,到2020年要达到500公里,到2025年总长度是800多公里。轻轨系统排全国第一。而且轻轨穿过一个房子里面去了,大家可能看过照片。很多外国人不知道这个怎么回事?轻轨从居民区钻进去再钻出来?究竟是先有轻轨还有先有居民区搞不清楚。当时这个居民区要拆迁,因为有钉子户,拆了好几年都拆不下来。但是花了2及多亿了,这个时候决定上轻轨了,规划滞后。如果要搞轻轨,事先这个地方就不能再修房子。但是规划批了,最后要从这个地方经过,开发商不干了,我花了几个亿拆迁,突然说拆迁,卖地的时候政府没有说轻轨。最后协调两边都保证。开发商让步了,下面拿出来,政府给增加容积率、增加高度,下面的部分交给轻轨,轻轨从里面穿过去,轻轨的车站也设在里面,无疑之间成了重庆的一个奇观,也成了重庆的一个旅游经典。
第三就是行政管理架构差异。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重庆是一个省级架构,属于两级管理机构,市里面直接管区县。四川省是三级架构。经济总量也不能比,四川省的经济总量比重庆大,重庆的经济总量又比成都大。但是人均的话就不好说了,人均的GDP、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成都人均比重庆高。但是重庆的GDP、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又比四川高,所以不太好比。
还有一点要讲一下,就是历史和文化的差异。重庆巴蜀它是一个整体,但是又叫巴,又叫蜀。巴蜀有近三千年历史,实际上四川很多地方,包括达州、宜宾、庐州、广安等等都是属于巴文化的范围,文化、语言、习俗都和重庆一致。因为重庆历史上是欠发达的,不可能产生灿烂文化。所以至今为止在重庆山区还有不少贫困县,包括国家级的贫困县。成都就很有文化,比如说三星堆、金沙遗址按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加上川西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所以叫天府之国。我当时陪市委黄书记去江北嘴去看,当时黄书记就问我,这个地方挖下去有什么东西没有?我说挖下去全部岩石。不像成都平原,有冲积层,冲积层下面有文化现象。成都人比较休闲、轻松、安逸,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实际上我认为,成都自古以来农耕文明比较发达,历史底蕴比较深厚,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富足,这个是有关系的,所以成都人很悠闲,生活过的比较安逸。另外成都的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方面比较发达,这个不得不承认。而重庆的文化市场、文化产品、文化品牌都还在培育之中。而且文化消费相对成都,我认为差距还比较大。刚才李作民讲了成都博物馆开了三个月就有20多万人,重庆可没有这么多人愿意去博物馆,这个就是文化的差异。
成都的人居环境确实好,成都经常被评为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的宜居城市。当然很多人和我说重庆这几年变化很大,重庆的特色比较独特,房价也比较低,房价在全国来比相对也比较低。人际环境、投资环境也是在改善和提升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创业者也愿意到这个空间来工作、居住、创业。
介绍一下重庆建筑与街区特色。前不久我们重庆几个专家研究,很多外国人和很多外地人到重庆来有一些描述,而且一开始印象都不好,因为城市乱糟糟的,高低不平。但是过了几年以后他们喜欢上这个城市了,因为这个城市的个性是非常强烈的。(见图)洪崖洞修了几层修上来。这个是1959年的照片,东水门就是这个模样。(见图)这个是秀山的石堤镇,这个是龙潭镇。李鹏的舅舅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生,然后坐船到武汉参加革命。
重庆的建筑特色非常有趣,很多搞建筑学研究的人对重庆的建筑都非常感兴趣。因为重庆夏天非常热,冬天潮湿多雨,加上地形比较复杂,所以建筑个性非常强。
街区肌理就是分不清楚东南西北,高高低低,老巷子也非常多。因为坡多,所以阶梯到处都是。这些老巷子、老房子我在2000年出了一本书叫《重庆老巷子》,这些图都有。后来又出了一本书叫《重庆老城》也有这些照片。这些空间非常有情趣,非常有生活气息。吊脚楼现在基本上没有了。龚滩镇现在已经被全部淹掉了,新修了一个龚滩镇还是不错的,把原来的移民搬过来,这个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成都的古镇相对要平缓一点。像安仁镇的门头形式和成都就不一样,带一点西化,有点中西合并的味道,这个门头在重庆就没有。成都也有山地古镇,比如说福宝镇,我认为这个镇是非常有特色的古镇,就是在世界上排,这个古镇也特别有特色。
现在有两个地方都在搞风貌区保护,做的都不错。重庆主城区划了28个,有4个历史文化街区、4个古镇、4个风貌区。成都在主城区划了4个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宽窄巷、大慈寺、文殊坊、水井坊。
(见图)这个是老的洪岩洞,他在长江到嘉陵江的滨江路,利用高差修了12层到14层。(见图)十八梯的名气也比较大,这个照片也是在春节之前我拍的,非常有生活情趣,市井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现在整个片区已经卖掉了,中间这块准备做核心区,做一些规划保护。维系原来的建设肌理,维系原来十八梯的高低差40多米的梯道。原来的巷子和空间形态基本上保留下来。里面一半以上的房子是原来的包装,一半的房子非常危险、简陋,要拆掉之后重新修建。
(见图)这个是湖广会馆东水门的街区,总占地60亩。规划是中间是湖广会馆,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做一些考虑,建筑容积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已经部分在修建。
米市街是一个开埠时期的遗址,有一些老房子保留下来的。在这个修建过程中有充分的尊重和吸纳巴渝建筑的符号。从这些符号中可以看出,把与建筑主要有三个符号,一个是本土的。二是开埠之后西方文化进来之后有很多中西合并的建筑。第三就是移民。都是江西、湖广移民之后,移民把建筑迁过来了。所以这三个风格是现在所谓的巴渝建筑风格。新建的也吸纳了一些巴渝建筑的元素。
成都的宽窄巷子我认为做的非常不错,特别是商业模式非常成功。大慈寺现在也成了标杆,成都的太古里我认为做的是非常有味道的,而且原来的老建筑业做了比较妥善的保护。文殊坊刚才谈到了,商业模式不是很成功。现在在搞水璟塘,我认为它的建筑和街区形态不理想,没有味道,周边的兰桂坊还比较有味道。
最后小结一段话,我认为成都和重庆都是充满希望、充满发展机遇的城市,成语经济圈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成渝之间的互补互助互学、比肩前进,共同发展,将会成为中国西部健康城市的样本,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另一方面,成渝两地在历史、文化、人文、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城市风貌等方面保持各自特质,彰显城市的个性,实现差异化发展,有利于避免城市的同质化和千城一面。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差异性反而是需要长期保持和延续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