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向春:基于城市设计的规划管控信息化_新浪地产网

梁向春:基于城市设计的规划管控信息化

提要: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详细规划专场:“城市·设计·管控”于2017年6月6日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专场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

  第五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详细规划专场:“城市·设计·管控”于2017年6月6日上午9:00准时拉开帷幕。专场由清华同衡详细规划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光主持。围绕转型阶段城市设计如何转变思路、创新手段,应对管控需求,实现“一张蓝图”,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恽爽、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刚等四位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其后,四位分别来自规划管理和设计领域的一线专家围绕面向管控的精细化城市设计话题深度对话,对城市设计转型的可行路径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为伟景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梁向春以基于城市设计的规划管控信息化为题的演讲实录:

  梁向春:各位嘉宾、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基于城市设计规划的管控信息化。

  前面几位嘉宾都是从比较宏观系统的层面把管控的整个方面做了介绍,从我这儿来讲可能稍微微观一些,侧重于城市设计这块。

  城市设计现在做的越来越多,在规划管控上对于信息化有一个其他方面的很大需求。这块从规划发展来讲,城市设计这块并没有纳入系统的建设中间去。第二,实际上现在城市设计的成果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如何应用?不是说成果做完了锁在柜子就可以了。在审批或后续的规划实施当中如何用它,如果仅仅拿图纸就太Low了,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规划管理中现在精细化的管控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城市设计、精细化的管控要素嵌入到系统中来,对规划实施管理是非常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第四,信息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的发展,是城市设计信息化非常强有力的支撑,包括BIM、CIM的技术支撑。

  我下面讲的内容重点以公共空间管控为例。为什么以公共空间管控为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从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现来讲,公众的价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第二,从公共空间的管控方面过去是一个比较弱的环节。

  首先我回顾一下,基于规、建、管大平台的整个管控体系,(见图)这张图上部分是按照传统的管控说法来画的,实际上大家知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已经把它归为一种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和详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包括专项层面的城市设计,这是规划编制的内容。从规划编制以后,我们增加了一个规划成果的校核,就是刚才鲍茜重点介绍的所谓规划内部的多规融合,这个主要是从控规层面对土地利用各专项本身的数据内在的理性化的梳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说不管是总规、控规还是专项,数据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合理的,不能是各家做的或者不同时期做的从内在来讲不能闭环,不能互相佐证,这是很大的问题,这是规划成果校核的内容。

  拓展开来,城市设计本身的内容也存在成果校核问题,不管是空间还是规划指标,校核完了以后就是成果入库,传统的成果入库只是把规划成果输入到两边的系统里去。在我们的管理体系里增加了三维的规划成果的内容。这个三维的规划成果内容不仅仅是效果图,而是一种管控的空间或指标管控的体系,我们把它叫做管控盒子。后面是规划审批和批后管理监督,最后是现状运行。实际上从信息化的角度、规划编制的成果、入库以后经过校核的成果入库以后,结合城市现状就是这个规划评估的过程,这个评估就是整个城市管控的反复的迭代。

  总结下来,规划编制完成了,通过校核,梳理它的内在逻辑关系,入库,然后再规划审批或者是管理当中运用起来。最后通过与现状结合,动态校核,不断地循环往复地往下运行,这是一个大闭环的管控体系的理念。这个理念跟传统的管控体系有几个重要的不同,一是内在的数据关系已经进行了校核。第二它是动态的,从规划编制到审批,到最终的城市运行结合起来,动态循环往复的东西。

  (见图)这个是更加细致化的图,我简单介绍一下。本身体现的内容包括编制成果的校核、数据的集成建模。什么叫数据的集成建模呢?包括第一城市设计空间到非空间的一些东西管控数据生成,比如说退让更新的类型。第二空间上的一些限高、限低等等空间位置上的关系。另外一块是管控指标体系,本身这些综合在一个三维空间,建成一个新的图纸模型,这些模型当然不会像效果图那样非常酷、非常好看,但是它是真正用来规划管控实施内在的模型。最后在规划管理和规划评估这个环节上我们重点强调两块。第一块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运行数据跟踪。我刚才讲了我们这个管控体系本身是动态全方位的管控,它的城市运行数据的跟踪非常非常重要。第二从稍微微观一些的层面从人、地、房的层面的数据跟踪,是目前管控体系非常重要也非常欠缺的。因为现有的人、地、房数据在规划编制前期的调研过程当中,一个是收集非常难,第二内在关系的佐证是比较欠缺的。通过建立这样一些信息,把这些数据动态跟踪起来,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这些数据本身的质量和价值在城市设计当中就充分体现出来了。这是一个大闭环。

  下面我回到基于城市设计较为微观的层面。(见图)这是举一个案例来说明分区分级管控的思路。首先管控要有规划要素,这个规划要素指的是法定的,城市设计要素是基于城市设计方面的。建筑要素、宏观设计要素。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区域对管控的强制引导总是有不同的区别。这是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从数据成果来讲,因为我是讲信息化,所以我始终会对成果进行关注,它符合的表达方式包括示意图,比如说基于总体城市设计或者说总规城市设计,它的文字性的、导则、通则这类的图形化的东西,指标体系数字化的东西,我这里分别举几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

  实际上从城市设计成果的角度,首先它要依据一套技术的标准或者技术文件,在这儿主要是前三个,《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编制技术导则》、《成果入库技术标准》,基于这样三个基本的文件我们来进行城市设计,然后在城市设计成果入库当中可以体现到图则的入库,三维成果的入库。三维成果包括管控主要的成果模型、质量体系建议和动态计算模型建议,最后一个是管控审批的手段。下面我也图式性的说明,包括生成土地出让条件,前面提到城市设计如何法规化?如何在土地出让当中把城市设计管控的指标加上城市设计方面的,共同来生成一个土地出让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附件来体现它的法规化。方案审批之后的一些技术手段,基于三维的包括指标计算、图则比较、管控比较、碰撞检测、成果模型的观察等等,这是一个管控的大的思路。

  后面我从入库到审批的过程来简单体现一下。(见图)大家看一下,这是某各城市设计方面的导则,我只是简单地让大家看一下,比如说城市轴线、视线廊道、门户节点、天际轮廓等等,基于这样文本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在管控的现状过程当中建立模型化的东西。

  (见图)这张图大家可能看起来比较熟,是总结的全息自动化。但是在这儿我强调的是要把这些平面图的东西在数据库建立三维空间关系,比如说什么位置是城市节点,什么位置是城市廊道,什么位置需要留天际线效果的观察等等。包括各功能区域的表达管控的东西,这个从城市的层面,或者品质层面把数据建立起来,使得你在做地块或者是城市设计的时候不会忘记了我从整体城市的角度或者总规层面的角度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这里也体现了多规融合的概念,也就是说你在做更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的时候,大尺度的城市设计的要求,包括城市框架的东西你是不能忽略的,我们随时可以调出来进行校核和验证的。这是总体城市设计方面的入库。

  组团这一级可能是街区一级城市设计的入库。以公共空间管控能力为例,大家看到如果是一张平面的城市设计图的话,在我们这儿入库以后已经转化成三维的了,它对城市本身的高度空间上有些要求,对业态方面的要求、交通方面、绿地方面全都已经做了可视化的内容,组合式的建模,建出来一个三维场景的东西。在整个组团范围内里有一个标志点,鼠标点了以后,把这个范围内的城市设计的通则可以调出来进行查询。

  (见图)这个是夹间距层面的,夹间距尺度比刚才略微小一点,但是大家可以看到退线空间类型以及对应的贴线率。大家知道,单纯讲退让空间是没有用的,要结合退让这块空间你是如何利用的,通常来讲比如说有三种,礼仪型、景观型、休闲型。不同类型对贴线率加以规范,才能体现一致性的沿革。包括出入口、内部的广场和花园、廊道等等,在这个场景里面都有体现。这是入库的时候。后面在审批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已经入库的可视化的内容。这个是地块一级的,这个对地块来讲城市设计导则当中规定了公共空间,它的各项指标你可以调出来进行查询。    

  总体上来讲,结合前面讲的关于城市设计图则的入库,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种方式。一是分区分级的,可能城市设计全覆盖。对于级别比较低的区域,只需要在控规属性当中挂城市设计的导则或者是通则就可以了。第二级别比较高一点的,有城市设计两类的图则,我们把它转化成管控盒子,刚才三维可视化的城市设计的要求。第三种方式是级别最高的,也就是说除了二维的城市设计图则以外,三维的管控盒子还有地中的效果。包括景观、建筑风格、建筑肌理等等方面的。实际上结合这几种入库的方式,感受的效果是什么样的?这里有四张图,其实这些在控规上都可以查询。管控盒子是把城市设计的成果三维化,复合式建模,最后一种是三维效果模型。

  前面讲的是数据如何建立数据库,后面讲的是审批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我们建立三维的目的是为了规划审批和规划管理,包括在整个过程中使用。

  (见图)首先最基本的手段是我们在某一个区域可以把它的现状、控规、城市设计都可以调出来看。这样从现状到总体规划、控规、城市设计本身的要求检查它的一致性。这个是现状和不同方案的比较。这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于公共空间的指标的检查,左侧的图是城市设计的管控盒子,上面可以查询整个地块的指标要求,当然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上,右侧是它的方案,最边上的小表格里面把各项公共要素的指标全部列在那儿了,也就是说城市设计里要求的指标是什么,报上来修规的方案算出来的指标是什么,在这里一一对比,这就摆脱了过去三维软件渐进式来观察三维效果,现在我们完全理性化了。

  (见图)这个是关于退让空间的,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修规方案上有一条街长控制线。关于这个退让空间,本身它的类型是蓝色的,绿色的是景观型型的。在修规方案当中有没有体现这个退让空间设计的要求?这是第一。第二你的间距是否满足城市设计当中约定的贴线率。从建筑的角度,程序会自动的进行退让检查,也就是修规方案的时候建一个模型,和管控盒子当中关于建筑高度本身的要求进行比较,凡是有冲突的地方会列出来,鼠标选取了以后,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样的话是检查空间管控方面设计的合理性。

  (见图)这个例子是比较特殊的,这是首钢园区的,它为什么特殊?是因为需要保留工业建筑,有一部分工业建筑依然要保留,城市设计管控盒子和保留的建筑、和修详的方案三个放在一起进行规范检查,这是现在我们干的事情。

  (见图)这个是视觉廊道,也就是说绿色的盒子是对载体规定了一个指标廊道。在这个指标廊道之内只能做公共空间方面的广场、绿地或退让空间方面的利用,不能做较高空间的建筑,这实际上就是城市设计约定的一些原则,把它转化成三维可视化的管控盒子放在那儿,在审批的时候、成果审查的时候可以把这些盒子打开,从空间上能够看到可视化的要求和结果的对比关系。

  (见图)这是地下空间的防护范围。这张图体现的是不同类型的地下空间在空间范围上有没有丰富?如果把各种设计和施工的规则加上的话,它的智能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当你的方案出来以后,我把一些存在的地下空间和将要存在的地下空间,以及要输入的地下空间同时打开,可以检查它的空间碰撞关系。

  (见图)这个是景观方面的,比如说天际线、山际线的监控手段。这个是从建筑空间方面、视觉方面检查的逻辑,这个逻辑实际上也是基于刚才建构的,也就是说总现状产生的在某一个城市轴线或者是景观廊道上产生的天际线,基于管控模型产生的天际线和划定方案产生的天际线,三个天际线放在一起不一样,出入在什么地方?这个出入是趋向于更合理还是有更大的负面作用,这是通过天际线的对比来完成的。像这些功能是属于数据建构,也就是汇总现状数据、城市设计的数据和方案的数据,在整个系统里运转是非常流畅的,这是开放度分析方面的。

  后面是针对建筑物方面的审批,我就不详细阐述了。

  第五块介绍一下综合管控。前面重点讲了城市设计,主要是基于公共空间方面的管控。实际上我介绍的基于规委平台打造的管控体系,从我们规划实施上来讲首先要关注的是土地的变化,就是已经建成的土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在建有多少?未来留有多大的空间?这是需要动态跟踪、动态关注的,这是一个比较朴素的规划实施监督的综合管控的要素,随着项目的审批,这些数据不断地在变,在后续的审批过程当中你才能说你的审批弹性空间有多大,便于动态的采取一些建设时序和规划调整方面的余量。最后一个是人、地、房的配合管理,基于这样一个三维场景,在某一个区域内把人口,这个人口也包括企业的一些数据,反映产业类型和产业质量的一些东西,土地和房屋本身建筑的信息和它的产权信息,合在一起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事实上这个动态数据的复合建议以及不断跟踪修改,使得我们规划管理中不管是拆迁,不管是规划编制之前的方案论证都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从一个长周期来讲,人、地、房数据的管理是整个对应管控平台本身的核心,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来讲这个事,这个数据才能充分发挥价值,或者说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新浪地产
关键词:管理体系  规划设计  

规划相关的智库下载

更多

规划相关的社区论坛

更多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