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原料小加工行业已步入
暑期中,有校友来电,说是新到某厂,出的注浆产品,最后发现烧出来后,产品的高度离设计的高度低几毫米。由于该单是外贸单,所以这批货的下场堪忧。在询问一些问题后,发现这批次品的生产工艺和以前的产品一致。因此,建议去查原料。最后在对原料的来源进行查询后,发现这批次品所用的某款泥,来源和上一批次产品用的泥不同。陶瓷厂家紧急联系原料厂家,进行协商。
这类案例,在陶瓷行业发生的次数太多。譬如龙岩高岭土,据说在福建龙岩地区,有40家左右的高岭土公司,都号称自己出的高岭土是龙岩高岭。毫无疑问,这40家左右的高岭土公司,应该是在该区域不同矿点甚至不同矿脉上采矿。但“龙岩高岭土”这个牌子的含金量甚高,刚好大家都处于龙岩地区,所以就当仁不让的以“龙岩高岭”的名号卖矿了。同理,茅台镇上的几十家茅台酒、茅台液等产品也是借茅台的东风。
矿区如此。而矿脉上,也是变化多多。同一条矿脉上,不同的深度,不同的长度上,矿的品味往往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天差地别的变化。笔者曾经在石灰石矿山上,看见矿的截面上,存在方解石、隐晶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白垩化石等多达10层以上变化的矿层。而即便是在陶瓷界稳定性相对不错的石英矿,据行家介绍,在矿脉上也会存在着变化。变化主要是硅含量上。在开采的过程中,可能一批货硅含量能到997,998,而下一批货,可能含量只有990,992。这样的波动,对一些数据要求严格的生产厂家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陶瓷原料的稳定性,对陶瓷生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大厂的产品稳定性比小厂好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厂有足够的资金囤原料。往往一次性能囤够生产数月甚至半年的原料。这样,大厂配方的稳定性,就比小厂要好的多。而对于烧成要求更高的釉料而言,原料的稳定更是尤为重要。釉料里通常会用到熔块,一方面是便于烧成,另一方面,也是制备熔块的过程,也是相当于对原料进行了一定的稳固。
建陶企业喊了很多年的原料标准化。其实,我们国内目前的陶瓷原料标准已经出了不少。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出出产的原料差别很大。所以虽然标准有在做,有部分原料的国标已经出来,但各矿业公司往往会指定自己的企业标准。而一些乱采乱卖的矿业公司和个人,则无所谓什么标准,差不多定个价格,然后就售卖资源。说到这里,不能不佩服陶瓷业的研发人员,他们(她们)总是能用一些说不来标准的原料来做出能够出售的产品出来(如烧失量高达20点的所谓透辉石)。
表:部分陶瓷原料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自从2013年以来,矿业的利润极大的下降(煤铁价格的变动,恍如隔世),也导致了政府对矿山的管控更加严格。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现有的矿业公司。譬如江西宜春和萍乡地区,对矿山的开采由以前的滥采滥挖现象变成了只能有正规采矿证,并且有规范开采程序才可以开采的状况。而这样做的结果,能够促使矿业公司更好的统筹整个矿区,不会像以前直采精矿,废弃低品位矿的做法。
大资本的介入,也使得矿山开采成本进一步降低。笔者一朋友去湖北某石英矿考察回来后,非常感慨。该矿区的生产线长达400多米。只见矿区几部挖机和铲车在采矿。中间的破碎、磨矿、磁选程序基本已经实现自动化。产品的最终成本仅有少少的三十来元一吨,而自己的加工厂从卖矿到破碎、磁选,每吨成本需要高达一百三四十元。这样下去,竞争劣势非常明显,他感觉个人小加工行业已经步入“黄昏”,必须考虑转型了。这些高度自动化的大规模生产,是未来矿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更会促进原料的标准化。
生在配方,死在烧成。这句话在陶瓷界流传深远。而配方则在于原料的稳定。陶瓷原料,现在的状况虽然还是比较混乱,但毫无疑问,秩序已经隐约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