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建材的支撑
产业融合,是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道,如果说构筑绿色建材全产业链的产业融合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攻坚任务的话,那么,这其中最紧迫任务之一,就是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产业链,这是建材行业与建筑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讲话中指出,“紧紧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任务,适应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发展计划”,“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材料中的比重,带动建筑业用大宗建筑材料升级换代”。
未来,建材业与建筑业将加强上下游联动和产业跨界融合,同时发展,既有利于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又推动建筑节能,使住宅更加环保和安全延寿。
不用绿色建材,谈何绿色建筑
辛国斌部长指出,要“推动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衔接”,“以实现绿色建材应用为目标”,“促进绿色建材新产品快速进入建筑市场”;特别是要“抓住建材产品标准与建筑设计规范时常脱节这个阻碍绿色建材产品进入建筑市场的主要问题”。
建筑由建材组成,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建筑材料是一座建筑全部的物质组成部分,从建筑出现之时起便与之产生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要做建筑,先有材料。建筑要提升,材料必须先发展。不用绿色建材,谈何绿色建筑?
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绿色建筑必将围绕绿色建材的使用而全面展开。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建材的支撑,没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应用,绿色建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每个朝代,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建筑,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文明的进程。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建筑都是衡量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建筑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材料的进步。或者说,每当材料进步,总能推动建筑进步。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建筑材料就是组成音乐的一个个音符。完美的音乐,由动听的音符组成;绿色宜居的建筑,也应由绿色环保的材料建成。
对绿色生活的向往,贯穿了人类使用材料建造房屋的历史。
在各种新材料还没有诞生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古人多么聪明,就地取材,用原生态的材料,做出了天然的建筑。那时候,建筑对建材的要求,就是对材料简单的加工利用。泥土、石头、草、木材、竹子,均可作为建筑材料。
当人工建筑材料出现,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得以提高和拓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对于传统材料加工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建筑的形式开始变得复杂丰富。水泥、玻璃、陶瓷、金属等材料问世,给建筑物应用和发挥这些材料提供无数可能性,建筑进入新时代。发展到现代,世界各地的建筑,在高度和跨度上,在平面和空间上,有着自由的表达空间。
今天,我们对于绿色建筑,有了比较成熟的探索成果。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国家部委高度重视,政策、标准给予关注,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5年11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绿色建筑位列其中。2006年6月,住建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至此,绿色建筑的概念得以明确。2007年7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填补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空白,使中国告别了以国外标准评价国内建筑的历史。2008年10月,住建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2009年12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委员会成立,第一批绿色建筑标识认定项目诞生。
我国绿色建筑管理采用两种标识、3个星级的形式。两种标识分别是指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前者简称“设计标识”,以工程设计施工图为审查对象;后者简称“运营标识”,以工程竣工后的实际状态为审查对象。3个星级是指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采用星级评价,各分为3个等级。
2012年财政部、住建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激励政策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其中规定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3〕1号转发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编号为GB/T50378-2014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解释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定义,指出绿色建筑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挑战,以节能与高效能源利用为重点,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的建筑。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一次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