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铁1、2号线站点名称敲定 对有偿命名说“不”
□对话
规划执笔人讲述命名背后:
尽量不用路名, 老地名有取舍
50 个站名正式确定, 背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为什么会最终选用这些命名?昨天, 记者对此次规划执笔人张维端进行了专访。
命名花多长时间?
从启动编制到最终确定, 前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张维端告诉记者, 两条线路共 50个车站, 除四牌楼、 三孝口、 五里墩等少数几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站点外, 工作人员基本跑遍了大部分站点, 并进行了全程沿线查看和走访。对很难找到标志性地名的, 为核实来自各方的意见, 有的要到现场了解多次。
另外, 对每一个站点都反复征求各方意见, 包括当地群众、 社居委以及合肥文化人士、 民俗专家等。前后召开两次地名专家和有关人士论证会。由地名规划工作人员和民政、 规划局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最后定稿, 并向市民公示、 征求意见。最终结合市民意见, 进一步组织沿线区级专家讨论修订, 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从启动编制到最终确定,前后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张维端说。
为何避免用路名?
地铁站名要能标明方位, 不能误导乘客, 一条道路往往很长, 不适合。其实两条线路的站名从正式开建前的环评、 招投标等渠道就已经传出, 并被广大市民所熟悉。比如大家熟悉的 徽州大道站、宿州路站 等, 不过, 这些都属于规划、 工程用名, 主要是规划设计人员按照站点所在道路进行的简单命名, 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沿用。等到正式运营后, 这些站名就不再继续使用, 需要重新进行正式的命名。
张维端告诉记者, 工程名常用的道路名, 是正式命名时需要尽力避免的一个原则。因为一条道路往往很长, 而且有些道路现在的 1号线或 2号线经过, 未来规划还有多条线路经过, 如果只用道路来命名很容易产生混淆, 实用性不强。地铁站名是为乘客乘车时辨别方位使用的, 要选用最能标明方位的名称, 不能使用可能误导乘客的名称。道路名往往是代表一条线, 而地铁站则是一个点, 道路名原则上应避免用于地铁站名。
张维端称, 总体上确实是尽量避免采用道路名, 不过有一些站找不到更为合适的站名, 比如宣塘站改为云谷路站, 原先命名为宣塘站是从当地群众那里了解到最初有一个宣塘的地名, 但是在综合市民意见后认为, 宣塘作为地名过于小气, 认知度也不高, 遂改名。
据了解, 在 1、 2号线 50个站名中, 最终采用了道路名的有 7个, 可以说所占比例还是很少的, 最终采用道路名的站名,也是经过多轮比对和研究, 没有更加合适的站名才选择的。
??老地名如何取舍?
在尽可能保持历史文化的同时, 摒弃一些没有广泛认知的过于低俗的名称。据了解, 在站名公示后, 确实收到市民的不少意见, 不过到具体站名时往往有些众口难调。
比如说 2 号线的站名, 市民可能会发现, 有很多数字开头的地名, 比如 十里庙站、西七里塘站、五里墩站、三里庵站、三孝口站 等, 对于这样的老地名, 市民意见中就反映为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支持的一方认为, 应该充分保留历史,合肥的老地名本身就是一种特色; 反对的一方则认为, 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地铁站名用这么土的名字太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在综合市民意见并汇报到市政府后,最终决定采取相对折中的做法, 在尽可能保持历史文化的同时, 也摒弃一些没有广泛认知的过于低俗的名称。比如 1号线的高王站, 最早曾打算叫 高头王站, 因为太土而被改成高王站(当地现在叫高王村)。
??命名规则有哪些?
历史老名和当今名称并用, 不接受有偿性命名。
首先, 选用地铁出入口所在地已存在的地名命名, 不用与当地名称无关的生造词、 拼造词或华而不实的词。
其次, 选用具有地标性的永久性地名,不选用非永久性地名, 不选用地名的有商场、 机关单位、 商品房小区、 建筑物、 饭店、 娱乐场所等, 因为这些可能会产生变动。可以选用知名度高的公益事业单位名称, 如医院、 大学、 车站、 码头、 机场、 公园、 广场等。
第三, 选用市民普遍熟悉的地名, 不选用市民不熟悉的、 又缺乏政治、 文化、 历史、人文内涵的名称。
第四, 选择用名称的地理实体, 要与车站进出口方位一致, 不得用相距较远的地名, 避免给乘客以误导。不选用商业性名称, 不接受有偿性命名。
另外, 市民不欢迎的名字不用。采用历史老名和当今名称并用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