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下中国辐射供暖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大概是说,雄关险要,加上大雪覆盖,让骏马都感到胆寒。对中国地暖行业而言,宏观经济调整正如摆在面前的“雄关”,新房市场持续萎靡正如“大雪”,使得中国地暖行业停下了飞驰的脚步,开始艰难前行。
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暖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辐射供暖供冷委员会主任刘浩作了题为《重压下的中国辐射供暖行业现状与展望》的报告,对2015年中国地暖行业发展现状做了简要梳理,并对2016年行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困难重重:南北方地暖市场普遍遇冷
在以工程为主的北方地暖市场,2015年行情呈现普遍大幅下滑的态势。一方面,在北京、石家庄、天津、沈阳、长春、西安、乌鲁木齐等主要城市,施工量均不同程度下滑。根据中国地暖市场调查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对部分骨干型地暖施工企业走访得知,2015年,北京地区工程地暖施工量下降6~8成,沈阳下降6成,长春下降5成,西安下降4成,河南整体小幅下滑,只有河北受政策环境影响,分户供暖工程量略有增长。在此背景下,工程地暖企业接单更加谨慎,甚至出现“有活不敢接”的局面。另一方面,工程签单价格继续走低,低价竞争更加恶劣。在南方,以工程为主的施工企业则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南方工程地暖市场起步较晚,随着越来越多的精装房配套地暖系统,使得南方地区工程地暖市场潜力巨大。据课题组了解,在长三角地区和湖北等地,工程地暖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北方家装地暖市场,由于北方非集中供暖的住宅占比很小,分户供暖市场发展空间没有南方地区大,运营程度整体没有南方市场成熟。在当前环境下,北方家装地暖行业销售规模越大的企业面临发展的压力也越大。这些企业尚处在固化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的阶段,营销渠道尚不够完善和稳固,企业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较高。
在南方家装地暖市场,已经涌现出一批销量较大的主流地暖公司。这些公司在2015年受新房交易量、新房装修量、公务人员消费能力下降、股市被套、餐饮业惨淡等因素影响,销售额呈现整体下降趋势,如上海、长沙、成都、重庆等南方地区主流供暖市场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长沙、成都和重庆市场整体降幅或达30%以上,只有南昌、武汉市场同比略有增长。
重压之下,材料企业加速分化
作为地暖行业的主要材料,地暖管道产品销量状况能直观地反映出行业发展状况。根据课题组对行业主流地暖管道企业调研数据计算,2015年,中国地暖行业地暖管道产品整体销量约20.25亿米,重量约21万吨。其中,北方地区安装量占比约95%,30家规模以上企业地暖管销量占总销量的80%~85%,余下份额被约500家企业分摊。
2015年,对于地暖行业来说最可怕的不是销量整体下滑,而是各类造假现象频出。一方面,工程市场偷梁换柱现象比较严重,如“瑞泽”、“SK金潮”、“宏岳”、“公元”、“日丰”等品牌都曾遭遇过中标后被掉包的现象。另一方面,小微型地暖管道生产企业肆无忌惮地偷工减料,甚至有部分规模型地暖管道企业也开始牺牲产品质量,以低价换取市场份额。
在壁挂炉领域,根据海关数据显示,1~10月份,我国共进口壁挂炉38万台,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国产壁挂炉品牌销量尽管尚未最终出炉,但根据课题组调研情况来看,国产品牌继续面临整体下滑的困境。其中,如“小松鼠”等民族品牌由于积极开发南方市场,弥补了北方市场的增长不足。而对于大部分国产壁挂品牌而言,生存压力日益加剧。
在散热器领域,得益于老房暖气市场继续增长,其成为分户供暖系统中少有的继续呈现整体增长态势的产品领域,只不过增幅相比往年大幅放缓。
2016年,挑战与机遇并存
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在2016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中国地暖行业在2016年仍将可能面临严峻挑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国家二胎政策的执行等利好因素出台,从长远来看,都将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刚性需求。2016年,对中国地暖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对于地暖施工企业而言,以工程项目为主的地暖施工企业在2016年将继续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否则被洗牌出局的风险将会加剧。事实上,在2015年,北方工程地暖领域部分规模型公司,如“亚特伟达”、“辽宁华源”、“吉林金潮”等均已着手进行业务调整(如固化工程地暖,拓展家装地暖业务,试水舒适家居系统集成等)和管理调整(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有可能在2016年逐渐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并焕发出新的生机。部分中小型施工企业或以破釜沉舟的心态改变“铺装地暖末端”这一单一的业务模式,增加“新风”、“净水”等业务,或涉足家装供暖行业,进而进入“痛苦”的转型期。部分小企业或因回天无力而被淘汰出局。
对于家装地暖公司而言,由于业务类型较多,理论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工程供暖企业尤其是较北方的工程地暖企业要强。加之家装供暖市场尤其是南方市场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极大。因此,家装供暖企业在经历了2015年的市场洗礼后,会逐渐适应“恶劣市场环境”的新常态,并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广大材料企业来说,2016年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进一步显现。部分缺乏卖点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材料企业,单靠低质、低价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将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坚持质量、讲究信誉的材料品牌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也将向这些品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