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温 温暖中需要“冷思考”
住宅能够提供的功能在不断的变化,也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升级。遮风避雨的基础功能逐渐不再成为问题,更多对舒适性的需求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建筑的保温和对室内温度的调节功能就成为了当前住宅的重要指标,建筑保温市场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下,行业内却不乏“冷思考”。
500亿蛋糕策动企业涌入
建筑保温行业近几年的需求急剧增加,建筑保温的市场体量也非常惊人。加上国内有许多原有建筑需要改建增加保温,建筑保温市场的蛋糕催生了许多保温企业。据了解,目前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整个市场形成的总产值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国家政策也对保温行业有所倾斜,今年2月,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批准发布,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首次根据功能分类实施节能,将公共建筑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并采取不同的技能措施。普通办公楼、学校、酒店、医院、社区服务站;这类量大面广的建筑为乙、丙两类建筑,这些建筑主要采取改善外墙保温、改善屋顶保温和安装保温性能更好的外窗等措施,提升节能效果。
在高速的发展之下,建筑保温市场也的确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构造多样、产品需求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市场上推广应用的系统有发泡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自保温系统以及复合保温系统和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等。
遭遇瓶颈 做好建筑保温并不容易
建筑保温想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将保温做成一个完成的“盒体”,还要避免建筑内的钢筋等结构成为“冷桥”,与建筑结构的联系可谓非常密切。由于建筑保温材料的特性,与建筑的防火要求会有一些冲突,如今建筑保温在建筑中的运用似乎进入了瓶颈,在开发商的采购部都有“内保温不如外保温,外保温不如自保温”的认识。
从建筑防火规范的诸多条例中,就不难看出开发商对建筑保温“又爱又恨”的两难情绪以建筑本身来说:高度大于等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6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采用B2级保温材料时,每三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防火规范对建筑的层高有了极大的限制,更是让超高层住宅的保温设计成为难点。
同时,对于防火层和隔离带,也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做防火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覆盖。首层的防护层厚度不应小于6mm,其他层不应小于3mm.需要设置防火隔离带时,防火隔离带应采用A1(A)级保温材料沿窗口上沿位置与基层墙面全面积粘贴,高度宜与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宽度一致,且应不小于300m,竖缝填缝材料应采用A1(A)级同质材料。保温装饰一体板使用可燃保温材料时,当保温材料表面及侧面均采用玻纤网格布增强聚合物砂浆或其它无机非金属材料防护层包裹(防护层厚度不小于3mm)等防火处理措施后可适当提高其燃烧性能等级。如此严格的规定对于建筑的安全自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开发商的成本与采购来说却成为了难点,密集的防火层和隔离带和内保温一样会占用室内可用面积。
“冷思考” 被动建筑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保温行业的操盘手们在行业火热之际就开始“冷思考”,作为建筑保温采购方的开发商也自然有自己对建筑保温的理解。
宋都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成本管理部总监方宁康就曾表示:建筑保温的运用需要“南北有别”。对于北方等高寒地区,的确需要更多地运用建筑保温,但对于南方建筑室内的温度控制,还是需要优秀的中央空调来控制。对于南方城市室内外温差不大的条件,运用外墙保温等保温形式的确能够降低空调的耗能。但是具体能削减多少?削减的电费换算成保温的成本又需要多久才能回收成本?整合外墙保温的施工环节又是否真的达到绿色建筑的需求?综合地考虑这一系列问题,被动建筑与成熟电器的结合或许才是建筑室内温度的真正解决方案。现在随着精装修住宅的普及,住宅所选用的装饰建材以及家用电器也成为了购房者衡量住宅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商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所以许多开发商都会安装具有较高舒适度的户式中央空调,许多产品都已经拥有了节能环保的效果。建筑保温毕竟是一种额外的结构,内保温占用面积,外保温担心剥落又无法在高层运用,只有被动建筑才是建筑保温最终的解决方案。
本文为新浪地产(微博)独家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媒体、商业公司、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手段侵犯本网权利。 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新浪地产”。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