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同机制,智慧城市产业落地的关键路径
自2009年以来,智慧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之一。2011年1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明确了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2012年10月,欧盟启动了智慧城市社区行动,重点在建筑、交通、能源(电力)等方面实现智慧化应用。2014年9月,印度在国家层面提出创建100个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并在新德里 孟买工业走廊工程 作为印度全球区域城市理念的组成部分,该工程包括24个新城,第一批新城建设将于2019年完成 首先启动了5个试点城市的建设。试点重点聚焦在交通、IT支撑的政府治理、资源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新德里 孟买工业走廊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聚焦新城中的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区。土地利用提倡混合利用,为城市工人提供保障性住房,与此同时,新城政府发展多节点城市便捷通道和循环通道建设,基于IT技术提升政府管制和行政管理能力……一时间,智慧城市在世界各地全面开花。
政策驱动,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前行
201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起草并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涉及23个相关部门,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 2020年 》将智慧城市建设与绿色、人文城市并列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范式。201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围绕当前群众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问题,选择信息化手段成效高、社会效益好、示范意义大、带动效应强的内容作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关键问题,增强信息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信息便民惠民利民水平。信息惠民是从民生服务的视角来践行推动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工作。
2014年11月,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指出把握新形势下政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的新趋势,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提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将政府网站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
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开展以综合性智慧城市为主的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确定了277个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4月,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在全国首先启动编撰《中国智慧城市年鉴2014》和《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3 2014》。
2014年4月,由工信部、欧盟委员会通信网络内容和技术总司主办的“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交流会”,确定了30个试点城市,合作领域包括“新型城镇化、综合规划、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基础设施升级和公共服务提供”以及“节能减排、低碳方式和环境保护”。2014年11月,全国首部企业层面的《智慧城市系列标准》发布。这是一个由企业制定,协议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标准,第一批发布25个专项标准,涵盖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医疗卫生、节能规划、管网规划等领域。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而本次标准就希望解决这两个问题。《智慧城市系列标准》于2015年1月1日试行,将在全国选择6家试点城市、园区等项目进行先行先试。
今后智慧城市建设将提速,各个试点城市的项目或将陆续落地,未来十年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投资超过2万亿元。
行业协同,加快智慧城市产业落地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得到地方城市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参与,主要有两种方式:政企联合(2013年北京市政府与卫星企业合作注资3亿元建设北京市北斗公共平台,为我国首个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平台,提供政务管理、行业应用和民生服务)和企业间联合(2013年10月,中兴通讯与航天科工二院资源互补、统筹分工,技术融合,二院的能力体现为顶层设计和集成能力;中兴通讯的优势在于无线、有线、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整合能力,合作开展智慧产品设计与服务)。智慧城市是全面的综合结构设计、技术集成和立体化服务,需要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工业信息化和建筑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才能够从智慧城市总体解决方案上实现高度的整合、资源优化、技术互联和功能的高度发达。这同时也是推进智慧城市战略,与以往信息化和数字城市核心的不同点,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不同行业、行业内部和产业等要素间与城市住户的有机联通和功能实现。因此,智慧城市行业协同成为加快智慧城市产业落地的关键性路径。
协同是团队合作的有机实现机制,从社会学和物质空间来看,包括人、应用系统、数据资源、终端设备、应用情景、人机等方面的协同。由于我国产业发展演进的特殊性,产业协同机制与形式的建立,基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步的,但当前发展较为稳健。世界范围内代表性行业协作形式有企业合作网络、战略联盟、供需链管理、企业集团、业务外包、虚拟企业等,其中联盟在不同行业协作形式中最为活跃,也起到链接企业合作、合资的中介或中枢作用。业务外包和虚拟企业是行业协作的新兴形式,较为符合边际成本最低和中小微企业资源服务整合的需要。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概念和信息的产业领域,目前的产业路径尚处于创新阶段,缺乏将不同业务门类职能结合、相互有机衔接、规划设计与硬件配套等的全面综合整合的智慧服务。因此,不论从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智慧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居智慧化等方面,都要求有系统性、交互性、可靠性、便捷性等较高的集成解决方案。针对智慧城市的巨系统,很难有单一的企业能全面满足以上智慧需求,因此,要求发展行业协同效应,需加强智慧企业合作,快速培育智慧城市管理和技术创新联盟,支撑智慧城市试点应用。避免流于概念创新而缺乏有效、可落地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