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各建陶产区为何表现不一?
来源:陶瓷信息
2015年夏季以来,国内陶瓷行业不断爆出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工厂倒闭的消息,这其中还包括不少产品品质在业内享有一定口碑的广东企业。
纵观这些倒闭企业,大致存在着几大共同点——大规模、高库存、无品牌或品牌效应低、融资手段单一等。
在行业似乎“哀鸿遍野”的形势之下,国内各产区均涌现出了满负荷生产的企业,这些企业有着怎样的模式?各产区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才使得企业能够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广东产区:
控制好“三大风险”企业才能维持资金链稳定
在企业经营中,一般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些,如果小企业拥有个性化的产品,则可以将小企业的各种优势发挥到极致,但就中国陶瓷行业来说,大部分小型企业并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产品化道路,在新品研发上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该类型企业往往是根据市场导向进行生产,甚至是跟在大企业的步伐前进,在市场火热的时候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益,而在市场相对萧条的时候,其也是最早出现销售下滑的情况。
总体而言,小企业实力不强、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微乎其微,其只是大众潮流中的一名跟随者,该类型企业在市场风险大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瓷砖生产企业如何控制好内部资金链,广东嘉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常德认为,企业的倒闭绝不只是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企业积重难返的结果。企业倒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都离不开三大风险因素。
其一是政治风险,这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的政治风险,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政治风险。在外部,企业可能违规、违纪、违法导致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起诉,使企业因此遭受重创甚至倒闭;在内部,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内部或与供应商之间的安定、团结工作,也会使企业产生内耗,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甚至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其二是资金风险,近年来陶瓷企业由于房地产拖欠工程款、民间融资成本高昂、产品销售受阻、企业运营成本高居不下等原因出现资金紧缺,企业资金一旦紧缺就会引发银行、融资机构、供应商讨债、工人讨薪等连锁反应,政府也不得不介入干涉,从而导致老板失联的情况频繁发生。
第三是市场风险,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如果产品老旧、缺乏竞争力,或者脱离了市场导向,研发方向与产品不被市场所接受,即使企业很有资金实力、产品创新力很强、品牌强势,生产出的产品也无法在市场中转化成为资金,市场的风险就会转化成为资金不足的风险,企业也存在被淘汰出局的可能。
长期以来,广东产区的陶瓷企业数量变化不大,过去主要集中在南庄一带,随着时代政策的改变,陶瓷企业搬迁分散到清远、肇庆、恩平等郊区,避免再出现因过于集中而导致某地区污染严重的事件。
早期行业处于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对品牌的重视度不高,随着产能不断扩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竞争日益激烈后,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在推广、新产品研发、团队管理上更加专业。
一直以来,佛山产区在国内的市场认可度非常高,但近一两年来,山东品牌意识不断崛起,产品花色的研发以及质量也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再加上高性价比的产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本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广东产区造成较明显的冲击。
广东产区的热销产品还是以全抛釉等地砖为主,其中主要原因是广东的地砖技术非常成熟,而瓷片因山东的崛起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微晶石因价格高、耐磨度低等产品弊端,其销量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受影响最为明显。
据佛山市陶师傅陶瓷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郑燕祥介绍,产销不平衡是停产生产线的最大特性,面对停产,企业一般会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如果是因为产品的终端接受度极其不好,企业大多会放弃这类产品,选择转线;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市场低迷,消费需求下降,企业就要从自身角度出发,了解是否因为产品花色、价钱、推广、展示等方面影响产品的销量,从而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面对产能严重过剩的时下,企业要时刻注意仓库的紧界线,避免出现严重爆仓的情况。例如企业有三条生产线,当两条生产线已经出现爆仓的情况,企业就要果断停一条生产线,否则继续开足三条生产线,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所以适当的停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迫于无奈不能停产。
郑燕祥认为,其实适当的停窑是正常的工厂生产管理行为,停产不代表倒闭,在产销不平衡时,停产是维持合理的库存与现金流的一种方式。
此外,停产不代表长期停产,当库存降到安全线内,工厂便能继续开线,因此,合理的停产且没有牵连太多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用停产的方式减轻生产压力,但一些企业如果停产会造成供应商恐慌、围堵等情况,就要慎重考虑。
尤其是2008年前成立的陶企,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竞争激烈程度不高,其创造的利润非常可观,自由资金比较充足,且市场占有率高。但2008年后,陶瓷企业数量不断剧增,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借贷的资金不断增加,所以,后期成立的企业生存相对较为艰难。
高安产区:
优化产品结构与停窑减产成渡过市场危机的重要手段
从2014年开始,全国的建陶产区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跳水厉害,各个产区相聚出现了一些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破产的企业。高安产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随着利润空间的缩水,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015年,高安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企业倒闭或停产的企业,但整体来说,今年高安产区的企业尽管日子非常难,但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企业即使在6、7月份的市场淡季中产销率仍达到90%左右,这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信号,而且,根据记者的统计,今年产区企业停窑的数量基本与去年持平,停窑的主要还是在瓷片、小地砖以及仿古砖类产品。主要是近两年高安产区新增了一些大产能的瓷片生产线,日产能达到3.5万平方米,再加上河南等产区新增了很多瓷片生产线,定位、价格与高安产区一样,导致很多市场直接被这些产区企业给截留了。目前,高安产区的瓷片企业在淡季基本都采取停窑的措施,有些仅有一条生产线的企业则开发一些新产品,如镜面、抛釉以及开发新花色来刺激市场。
截止目前,泛高安产区企业停窑的形势已缓解很多,前期一些停窑的企业均表示在8月份将陆续复产,而目前产区停窑的最大特征就是瓷片和小地砖居多,库存压力大、利润薄是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高安产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产品结构也趋于完善,然而,就如很多企业表示,高安的产品出身不好,尽管产品质量能与佛山一些大牌企业的质量媲美,但是价格却卖不起来,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目前,高安产区的销售模式基本都是套用佛山的模式,采取分品牌、分区域操作。目前,企业稳定资金链除了正常的产品销售外,还与佛山一样采取压供应商一部分货款,向银行和民间借贷等等。相对来说高安产区的抗风险能力要优于佛山的一些企业,这主要是高安产区的企业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老板直接抓生产、抓销售,管理比较细化,另外就是高安产区基本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老板在运作方面更加灵活。
高安产区在供应商的货款支付上,有很多种方式,尤其是近年来很多企业曝出倒闭后,供应商的货款收不到,导致一些供应商在对客户的选择上更加谨慎。对于一些实力较小、信誉差的企业,很多供应商都会选择现金交易或更多地与客户进行协商,采取压一个月或者3个月的方式。但据一些供应商表示,往往很多企业不会按约定的期限付款,压3、4个月的企业很多,但也有一些企业每个月都会固定时间来支付货款。
淄博产区:
产品优势明显,企业规模“船小好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