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变迁 见证人居蝶变

  从低矮的平房到宽敞的楼房;从孤立单一的楼座到配套完善的高档小区;从最初的单纯居住功能,到注重生活品质……在城市60年的巨变中,居住环境和品质的变化无疑最具有代表性。
  记者 王文杰

关于筒子楼的记忆:做饭、如厕都得排队
  “一到做饭时间,楼道里火烧火燎,‘五味俱全’。如果谁家的饭煮糊了,家家都要共闻焦糊味;如果谁家炖肉、煎鱼,家家都跟着流口水。”筒子楼里这样的生活场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青壮年的城里人的记忆里,尤为深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工厂和学校兴建了“筒子楼”作为职工的“临时”居住场所。“筒子楼”面积狭小,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中间贯穿一条楼道如筒子状,因而得名。紧密排列在楼道两边的房间里,住着一户一户人家,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公用的。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一栋筒子楼是三层或四层,能容纳上百人,他们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鸣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如今在淄博,这样的“筒子楼”已经很难见到。

厨卫都在室内最早的套房就是新生活
  张店共青团路上有一处老旧小区,说是小区也许不够严谨,因为这里并没有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排排低矮的楼房,多数只有三层,红褐色的砖暴露在外,每排楼对面是储藏室,虽然小区内仍有不少市民居住,但这些储藏室不是门户大开,堆满垃圾,就是门锁锈迹斑斑。
  “这些房子少说也得有30多年了。”说到这些充满年代感的住宅,路旁闲聊的几位老人感受颇多。他们说,这或许是中心城区现存时间最久的住宅小区。
  “当初刚搬进这里的时候,一下子觉得过上了新生活。”一位阿姨表示,住进这里之前,他们全家住的还是平房,那时候刚搬进新楼房里,一家人都十分兴奋。“以前厕所都在外面,也就是俗称的‘旱厕’,简直是臭气熏天,尤其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说起以前住的平房,一位正在侍弄花草的大爷也打开了话匣子,“刚住进这里的时候,头一回见到在室内的厕所,用完一冲水就行了,既没有味道也没有苍蝇。一套住房里,有一个个小套间,厨房、卫生间、卧室,分得很清楚很方便,当时觉得可真了不起。”
  当然,这些干干净净的楼房,在居住需求不断提高的人们眼里也有遗憾之处。
  “过去家里人口多,房子本来就不大,像我们这里大的能到70平方米,小的不过40平方米,为了让睡觉的地方足够,自然客厅就得缩小。”“一进门就看到四面都是墙壁,只有一个小小的饭厅,其实感觉很压抑,厨房也就二、三平方米,卫生间也超不过2个平方米,也就只够一个人转身。”

房子大了,配套多了日子也好了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房改进一步深化以后,住宅开始作为一种商品供市民买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赋予了住宅在居住功能之外更多的价值。
  “十几年前,我们全家搬进了楼房,再也不用像从前住在村里那样,一到冬天就得自己生火烧炉子,也不用为水电暖发愁了。”2002年前后,按照规划,张店区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以内所有的居委会、村和城郊符合条件的村,将全部转化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56个居民委员会将全部更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13个城中村、城郊村也将转化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纳入城市化管理。
  这一代楼房与十几年前的房子相比,室内空间明显大了,“进门有个大客厅,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卧室。”如今,十三年过去了,年逾古稀的宁阿姨即将跟着儿子搬进高新区的某个新社区,但回想起当初搬出棚户住进新房的心情,她还如当时一般激动。
  宁阿姨现在住的圣隆社区最初叫做“道庄小区”,十多年前的旧村改造让道庄村村民们住上了新楼房,而悄然发生改变的除了居住环境还有他们的生活。
  “住进了新楼房,生活也慢慢改变了。”宁阿姨说,以前家家户户每天都在田地里忙活,自从这里盖起了新楼房,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变得更大了,“我们也成了城里人,就在周围做些小买卖。”宁阿姨口中的小买卖,多数是餐饮、服务行业。除了这些以外,一大批“包租公”“包租婆”也伴随着旧村改造出现,近几年,随着房租的不断上涨,出租房屋也逐渐成为居民们可靠的收入来源。
  住进社区,告别了农田,让这些居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自从搬进了楼房,周围建设得越来越好,不工作的时候能在周围逛逛街,上学啊,看病啊,都比从前方便了许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宁阿姨有了生活配套的概念。
  “那时候觉得出门就是城市,回到家有水有电,方便多了。可是跟现在比,差得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准备跟着儿子搬进新家的宁阿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种种向往,“听说小区里边就有幼儿园,以后家里的小孩子不用出小区就上学,既方便又安全。”

高楼、花园、机器人想象中的生活将要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后,房地产行业更加突飞猛进,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选择也更多了——— 有高层住宅楼,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别墅。
  为了满足业主各种各样的需求,住宅产品正在进行着越来越细化的区分。
  以世纪路与新村路交叉路口的天府·清华园为例,这个淄博市首家低能耗示范工程小区,由于优越的区位优势,业主入住后孩子能够入读西六路小学、区实验中学。此外,小区内一心、两轴、八庭院结构的园林景观,又为小区注入人文元素。还有那些在老城区崛起的新项目,也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为城市增添更多的精彩。东方星城置业作为张钢旗下重要的产业,其开发建设的东方星城项目正位于张钢总厂原址,张钢搬迁后,这一项目就肩负起地块美化和城市新形象打造的重任。
  倡导品质为重的项目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西部新区。龙泰苑·世嘉项目可以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而自开工建设以来,这一项目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制定了高交房标准以及严格的建材选购标准,才能使项目至今仍引领着淄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放眼淄博,争相创新产品的开发商鳞次栉比。
  将层高提升到3米以上的项目在中心城区、桓台、临淄均有出现,而之所以在满足《住宅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的尝试,则是出于对业主舒适感以及装修吊顶或安装中央空调新风管道的预先考量。
  除了对建筑本身的精益求精,物业服务也成为了开发商竞争的阵地。出入凭卡、楼宇对讲、24小时巡逻,这些在十几年前闻所未闻的“新玩意儿”早已经成为在售项目的标配,除此之外,不少开发商还在小区内配置担架梯,为业主架起绿色生命通道。
  也许,这些新鲜事物已经让住惯了老式楼房的市民们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便捷舒适,但开发商们并没有停止探索。
  目前,淄博已有两家开发商宣布将在社区内引进智能机器人,肩负起社区服务的职能。
  3月27日,西部新区某项目与上海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该项目的部分业主将能享受到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带来的新奇体验。据了解,这些供家庭使用的机器人将能提供社区安保服务、远程家电控制、家人陪护、室内环境监测、远程视频控制以及火灾报警等服务。
  即使现在,这看起来仍像是科幻大片中才会出现的场景,但就像从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现实一样,所有的想象终会成为普遍现象。而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注定要亲历人居品质的变革。

房子大了,人少了生态、人文环境更需关注
  60年来,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到2012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2.9平方米。
  百姓在得到宽敞居住空间的同时,还得到了日趋完善的各种配套设施,生活正在朝着更加舒适、便捷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经历了住房改变的人们来说,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各种设施、配套越来越完善的现代化住宅,除了欣喜,内心还有一种复杂的情绪。正如冯巩在《没事偷着乐》里见到自家渴望已久的新房时那一句“树没了”,相信会令不少过来人动容。
  值得肯定的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开发后,房地产行业在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对社区各种配套的重视,开始成为开发商们的共识。
  目前几乎每个在售楼盘都有极其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其中不乏名贵树种。天府置业开发的清华园社区,立体景观花费千万余元,地面全部由硬化道路和景观园林完全覆盖,其中景观绿化由地面草皮、常绿灌木和成年乔木组成,除了石榴、柏树等常见树木,榉树、桕树、水杉、白蜡等贵重树木也能在社区内看到。
  开发商们在社区打造上各显神通,园林景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水系与绿植,露天游泳池、空中花园、顶层庭院……
  “现代化的居住环境,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也应当想办法消除这些消极影响。”近几年,不少开发商开始不定期组织各种针对业主的聚会、出游等活动,加深业主之间的交流,让社区人文环境和氛围更加美好。

改变仍将继续
  60年的住房变迁,听起来有些遥远,但对于我们的父辈、祖辈来说,这些曾经真切地发生在每个人身边,而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正在成为时代进步的见证者。
  回顾60年的住房变迁,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买卖,从最初十几万的住宅到如今几百万的豪宅别墅,关于房子的变化很不一般。
  的确,一段时期内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高房价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百姓住房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劣质房屋让许多人深受其害,胆颤心惊……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几十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让市民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方式变化了。
  纵观60年来住房的变化,城乡居民不论是居住面积还是小区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人们体会到了日益舒适和便利的生活。向前看,改变仍在继续。随着一个个项目交房,新项目开工,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仍将实现新的跨越。未来,旧城区升级改造,新城区开发建设不断深入,将有更多人的“宜居梦”成为现实。

新浪地产
关键词:市场动态  

网友观点

0人评论了新闻:住房变迁 见证人居蝶变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