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国际BIM技术分论坛
提要:10月31日,2014第六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国际BIM技术分论坛在天津召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所长、buildingSMART中国分部秘书长魏来对参加BIM分论坛的嘉宾表示了欢迎,并对介绍了演讲嘉宾。论坛上主要对BIM技术在甲方,在政府层面,设计方,研究机构,施工方是如何具体应用的,做了非常实质性的介绍。以下为会议实录: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晓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施工技术提升地产开发能力。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晓明
首先讲第一个基于BIM的施工技术,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施工方案的优化以及模拟,施工方案有总体施工方案也有专项施工方案,所以现在有了BIM技术之后可以把方案进行模拟。
这个是上海中心的方案,其实现在迪士尼做的比上海中心还好,但是迪士尼有保密协议,所以很遗憾,因为今天时间短,这个视频我没办法放,整体20分钟,第二个方面,今天不是秀技术,我们主要讨论后面的技术,在技术上稍微交待一下。
第二是施工总平面的布置,我们说一个场地,尤其一些狭小的场地有施工的设施,有安全的通道,像上海中心主楼是顺座,底下是逆座。
第三是施工进度的模拟,以前觉得很简单,只要虚拟建设,现在要分总的分工进度和分享施工进度,看看他的逻辑性,看看他和其他专业的结合度可以比较他进度的差异。第二个方面是深化设计能力的提升,我们说现在施工企业谁施工谁深化,现在是大家已经认可了,拿上海中心的例子来说,因为上海中心是曲面的,这条沟转了180度,他一直往上在收,所以理论上他的玻璃板块有两万多块,不同的玻璃,这个对于加工,对于装配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通过BIM技术和软件的集合,把这个优化到几千块,所以他成本降低了,这个是网格的优化。
从机电的角度来说,优化模型的设计,原来都是比如这样做了,拿最初的设计方案,通过模型以后我们可以把他很直观的看到优化成这样,一、减少了弯头,第二理顺了空间,所以BIM给了我们一个很直观的手段,可以把设计做得更好更快。第三个部分是作业流程的部分,例如钢结构,预拼装,我们做钢结构是做一层装一层,做传统的都知道,这个要有很大的场地做预拼装,现在有了BIM可以通过三维测量技术,因为做完的构建和你理论的构建是有差异的,你可以撤以后有变形,电焊之后肯定有形变,这些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把形变撤出来之后,到理论的模型中修正,然后做预拼装,能装的起来的就可以放到现场去,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打大提高我们的施工效率。绿色建造逐步实现,刚才一直在说住宅产业化,实际绿色建造对于施工企业是有很大的提正和冲击的,这个月的14、15号有绿色建筑的展览会,我去看了,一下子冒出了很多的混凝土构建厂,他们用制造业的思路来构思我们的装备化住宅,远远超出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有各种各样的墙体构建,两面混凝土中间空的,放到现场去钢筋插好之后再浇铸,省了中间的一些流程,所以有很多这些装配化的技术,现在有了BIM之后可以把这些都实现了。第三个是机电工程,目前在零件领域,我们机电工程都叫安装公司,现在是现场制作,我们一直想把现场制作部分放到厂里面,用模块化的技术,或者用装配化的技术到厂里去做,我们调研过在厂里的效率比现场提高20%,机器的可获取性都比现场要强,现场工作面出来了,去测绘,测一段做一段,后面再不断的做,现在通过BIM可以通过预知加工。现在有一些软件,比如制度开发的,可以把模型导到加工图,由加工图自动出每个管断,可以提高我们出图的效率。
第四个方面是施工管理手段的提升,我们开协调会,开技术交底会,开方案论证会,上海中心有很多特殊的其他项目上没有碰到的一些技术,比如说像外幕墙的磁片怎么装上去,还要不影响视观效果,如果很好的景观看不到外面可不行,后来就把沿口的封机往下降,这些都是通过BIM的视觉模拟提前发现问题,比如沟通效率是提升的。
第二手段不一样,刚才大家都讲了碰撞,其实碰撞有很多种,结构和建筑的,我幕墙和钢结构的,机电和钢结构的,机电和机电的,以前这些碰撞要不就与到才看到,或者是凭经验判断,现在有软件就自动把问题筛选出来了。
第三是成本管理控制,有了BIM以后,我们可以即时的,以前做成本管理,每个项目都有预算和决算,在过程中你怎么控制,每个月施工报工作量给业主,申请款,业主要交投资监理审批,施工企业往往会多报,业主那边也没空每个月给你审,砍掉20行不行,过程中不是精确的数字,现在有了模型之后可以根据完成的模型直接可以导出完成的工作量,所以我们可以即时进行成本控制,如果有了量的概念,你的资金也可以控制,一般大型的房地产公司对资金调度是非常重视的,我接触过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他们说工程部不是他们企业最大的部门,开发部和融资才是老板最关心的,所以资金的调配是开发商领导最关心的事情,所以BIM给了很好的手段。
前面粗略的罗列了一下,一个是往模拟,一个是优化能力,第三个是沟通,第四个是作业流程,会改变传统的作业流程,基本是往这四个方面发展,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的应用很好,但是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讲讲这些技术和开发商之间有一些什么关系。
我们说BIM技术提升了开发的能力,第一个是想象空间更大,越来越多的异性建筑,复杂建筑出来,现在习主席说少盖一些怪楼,未来一些阶段,像扎哈的东西在我们国家会少一点,但是少不等于没有,这些给一些有个性的业主提升自己的想象空间,建造能力会提升,第二个就是装配式建筑,现在可以通过BIM更好的实现这个技术,低能耗的建筑也是我们业主在追求的,尤其是自持的物业,长期的运维就是长期的目的。从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低能耗的建筑,所以现在有了BIM给我们做好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
第二个就是品质可控,我要造什么样的建筑,图纸出来了,你施工就出来了,你把方案模拟给我看一下,这个对业主是有品质的,过程很好,由于虚拟建造的技术,和BIM的一些数据分析,这个过程可以控制,成本可以控制,所以我一直在想,其实开发商,从老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是在于你施工给我省多少钱,而在于我整个建造过程的风险是否可控,我这个预算十个亿造这个项目,你真的给我省一个亿心里是开心的,但是做预算的人肯定要倒霉的,你怎么给我考虑的,所以风险可控是最大的老板考虑的问题,BIM给了我们品质可控,过程可控,成本可控,给我们体降低风险的手段。
我从施工的角度给开发商罗列了这么一个所谓能力上的需求,比如从开发阶段到设计工程合约这一系列,现在有了BIM技术以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说开发阶段可预测,我不是盲目的听人家讲这块地我可以做什么,造多少楼,我可以用BIM模拟方案很快的做出来,第二个设计可以更优化,可以通过BIM技术把建筑的能耗,把方案可以做到更优化,更经济,他可以即时的比对,工程可控,整个建造过程是在BIM的虚拟建造和实体建造过程中不断的比对的,所以他是更可控,合约更合理,签的合同更合理,因为有后台的数据,销售可以虚拟,不是一定要建完才可以销售,带着人家看样板房,可以网上虚拟,现在虚拟技术做得很好,样板房可以放到网上可以虚拟出来,资金可调度,运维效率更高。
基本上BIM更我们开发商可以带来这么些用途,从业主的该度,我们今后去使用BIM,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我们一直说BIM是一把手工程,不是一个部门可以推动的,肯定是领导推动各个部门,相关部门来应用,BIM待遇理解的深度和光度,用的越多越有价值,现在说4D5D,用BIM是ND的遐想。
接下来我想说说问题与对策探讨,因为我是最后一个发言,前面讲的都非常好,我还是多谈一谈现状,业主方在施工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设计变更,有设计不完善的自己要变更,也有业主突然有新的点子,老板是发散型思维的,天天有点子,下面设计部就玩死,天天改设计变更,还有就是设计考虑不周全等等,这样造成我们成本增加、工期延长,更我们整个项目开发风险提升。怎么办?
我们说目前这个阶段,大家都说做BIM可以减少设计变更,那么什么样的BIM是有用的?我们现在业主往往会请设计院做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到了施工单位手上,施工单位往往会哇哇叫,这个不行,我得重新做,有一些是提供的模型,但是我们团队说帮他改还不如我重新做一个,我们现在拿到的数据格式基本都不一样,所以我先把后面的情况说一下。
专业不同、应援点不同,标准不同,所以最终模型不同,设计院做模型是用来做方案分析的,是做能耗比对的,他是完善设计思路的,施工企业做的模型是让模型落地的,是和施工可以实现的,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还有建模规则也不是统一的,我见过很多设计院做的模型,他一根柱子一楼到20楼是一致的,他就一笔就上去了,建模很快,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到了施工手上是一层层做上取得,我要做虚拟建造,一根柱子到20楼成了擎天柱了,所以大家的规则不一样,这个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说什么是一个准确的模型,现在一直在盼望,不管设计院也好,还是施工企业也好,都想做准确的模型,所谓准确模型的标志至少你是有规范的建模,然后是各个阶段大家都能用,都能延续使用,这才是一个准确的东西,现在都再说BIM从1.0到2.0的过渡,现在BIM到了什么阶段?今年提出一个观点说1.0,我们要进入2.0时代,为了这个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们说夯实基础迎接2.0时代,因为1.0的标志是什么?我自己理解有三点:
第一你能够做一个准确的模型吗,如果模型做得不准确,你就是进了2.0的平台你出来的数据也是不真实的,这样会误导。
第二个,你能及时的提供模型吗,不能楼已经盖了,模型还没更新,这个牵扯到团队的建设,标准的制定,这个是团队能力的提升。
第三个你能拿模型和别人介绍,很多人拿着模型坐在背后,自己给自己看,很多人年轻不善于沟通,他自己在那里做,自娱自乐的在那里玩,有人说BIM是玩出来的,玩到最后别人不知道你在玩的什么,有的项目经理或者项目工程师在抱怨,你不是做了BIM了吗,怎么回事?你做了什么东西?而你说给我放一放,他拿BIM给放一放,会后把电脑又带回去,东西还在他的电脑里面,别人没有获取,所以会用BIM沟通了没有,这个是1.01标志,这个做好了进入到2.0应用平台才是扎实的,目前这个情况确实现实是存在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古板,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提出到了施工阶段要不要再做一个模型,不管有没有设计模型,施工阶段还是要完善,不管是改的还是重新建的,有需求还是要重新做,在业主给施工总包发标书时不要以为花了钱了,后面的钱就不用花了,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必须的,这才是真正落地的手段。
现实阶段第三方BIM,我们现在阶段是业主没有完整的BIM团段,有一些大的业主在这方面有投入,一些开发商还真的没有BIM团队,施工企业也好,设计院也好之间沟通也不错,我们原来说BIM是一个无缝交接,就是解决一个沟通的问题,设计院的东西可以无缝的交给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无缝的交给运维阶段,但是现实是锻炼的,我原来反对第三方,从今年开始我极力推荐做第三方BIM,目前这个阶段业务水平的前提下第三方BIM是可以保证一是可以实现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交接,甚至可以实现到运维的交接,他可以帮业主做一个完整项目的标准和需求,他按照规则要求设计院怎么提供模型,第二个可以协助业主的应用,要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这样的价值,所以要用,这个用也是业主自己没有高手来用很真的玩儿部分转这个模型,第三方可以实现这样的作用,他可以协调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各个环节沟通的障碍,当然要强调是专业的第三方,不要找一个连图纸都看不懂的,他只会照葫芦的建模,不要找这样的第三方,做的模型是伪模型,两三块钱的模型真的不要找人家做,做了也没有用。
接下来我想提一些想法,业主主要有自己的团队,团队的培养有三个模式,自主培训、人才引进和第三方合作,我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后面那一条,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外面搞BIM培训,很多业主出去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建模,训练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的,现在还有三个月的培训,教的都是建模技术,业主根本没必要学这个东西,现在把BIM建模和BIM咨询分开,我建议业主在考量我这个项目要上BIM时要想明白,把BIM建模和BIM咨询最好分开,不要混在一起,混在一起的话模型和咨询都做不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业主要做只要学模型的应在就可以了,通过各种场合的交流知道应用点就可以了,而且学建模费用也很高,有经验的工程师非常排斥学建模,他认为他学了之后要做一个基础的工作,他的附加值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的人做不同的事,请业主再派出去人培训时,千万要了解一下是学建模还是学运用。
还有一个就是业主方要制定BIM的标准,我们说行为标准很重要,我们见过太多的合同,我们施工企业和业主定的合同,业主脑子听人家说,人家都在BIM了,我们也要做BIM,他是为了BIM而BIM,做BIM之前他没有想清楚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只是想要BIM,我不能落后,这样观点的业主真的蛮多的,合同里面写的一句话,这个项目你要用BIM,用什么BIM,施工企业要中标肯定什么都答应你,结果中标之后项目经理说这个BIM又没有什么费用和要求,能不做就不做,过了三个月业主想起来看BIM成果,那就应付一下,做一点东西给你看看。有些业主做了也就算了,这样的业主碰到我们就谢谢他,放了我们一马,有的业主很认真,不的在外面学,这个楼盖三年,这三年这个业主不断学习BIM的应用点,这个施工企业就死了,他答应BIM,但是不知道做什么BIM,业主不断提要求,今天要给我算量了,所有模型输入化就不一样了,明天要做模拟了,后天要做运维了,那就把自己玩死了,所以我们基本给业主写服务建议书,你在这个建议书上加和减,然后报价签合同,这个是新兴的东西,大家还在朦胧的阶段,往往定义不准确。
第二个交付标准,给我什么模式,业主拿到这个要干吗,这个物业是自持的,还有卖掉,今后做运维还是不做运维,这个要想明白,所以要规范我们的行为,要防止伪BIM和过渡BIM,只有规范了行为才能防止伪BIM,伪BIM就是只能远看不能近看没什么用,现在伪BIM蛮多的,像运维管理平台已经推出一段时间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拿不出几个十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来系统的介绍我的用户管理平台,就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基础扎实的项目太少,所以他不能上升到运维这个阶段,所以我们说要消除伪BIM,如果伪BIM存在太多,我们很多业主会对BIM失去信心,他会认为BIM就是这么回事,他觉得自己玩过了,以后就不玩了,这个对行业是有很大的打击的,如果在座是业主的话,今后有BIM投标时你真的还得控制一下这个价位,你要有一个判断,我不是给自己拉生意,我不是做广告,便宜没好货,要有这样的概念,过程之中他不可能给你提供不间断服务的,他告诉你BIM做好了,扔给你,他也不来了,你怎么办。
另外就是要防止过渡BIM,目前随着BIM发烧的程度,我也发现了很多有过渡BIM的情况,这些要求肯定不是我们施工主动提出的,没有一个施工企业说自己发神经,把这个电线也要做成BIM,管子里面电线也把BIM加进去,没有任何一个施工企业主动做这样的事,但是有一些业主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我觉得这个是很浪费的,把所有现场里面的电缆,一根根多少直径都标进去,把电线管全部要做,我认为这个是过渡BIM,浪费BIM资源,你要干吗要想清楚,你想算量,不建模型也可以算清楚,你想运维,中间的点不是你想要的,你四要勾勒一下就可以,更不用把电线也做到里面,我遇到过业主很强势,后来怎么办?要做可以,等项目完了我再给你慢慢做,现在做肯定影响工程进度,这个对进度推进有危害,这样赢得他们的理解,最后做不做再说,现在还没有见到一个除了迪斯尼以外,还没有见到一个向没有BIM就不能施工的,原来设计员图纸做一套,深化做一套,现场施工做一套,现在是设计院落一般套,深化做一套,模型做一套,现场施工又做一套,有四个版本,如何结合成一个版本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搞技术的人和搞管理的人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
下边是数据平台的搭建,现在大家很关心从单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工程也要介绍工程管理,都有平台,现在让我们可以选择的平台市面上有进口的,有国产的,这个平台我们是建在哪里,是业主自己建,开个接口给总包,给参与方,还是由总包建开个口子给业主,我这里没有准答案,刚才说设计院也做了一个平台开个口子给业主用,也可以,我们从业主自己的定义出发,你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业主,你是个像万科这样的业主,你就应该做自己,你后台有大数据的统计,如果你是中小型开发商可以通过总包来建,这是和你企业魏来发展定位有关,但是平台一定要上,一定BIM上升到2.0这个阶段,应用这个阶段,平台就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了,没有平台一天到晚考来考去,这个是最简单的,平台是解决了可获取心理,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模型只能看,到了现场是不能看的是什么现象,现在大家说用IPAD,用手机都可以到现场看,通过平台是可以解决可获取性,BIM是应该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人使用,那么他的价值才会更高。
最后加一个小问题,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该不该付钱的问题,这个是很多朋友,我代表施工企业今天在这里讲,很纠结的一个问题业主该不该给总包投点钱做BIM?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业主,有的业主说你这个项目要上BIM,单独拿出来报个价,有的业主这么回答,你们不是说做BIM提高工作效率吗,那你的价格应该更具有竞争力,干嘛让我拿钱,我不找你要钱就是客气的了,好象都没有错,都会介绍提高工作效率,业主听后觉得挺好,那在我项目上用吧,但是钱我不给。可能未来BIM技术比较成熟之后就是这样,谁需要谁投入,目前施工企业在BIM上的投入也是蛮大的,他们自己建平台,培养团队,在不断的尝试,因为他们也不想被淘汰,业主要求给你,我施工企业还在用老办法在用,他肯定落后了,但是他是在研发,试点应用阶段,如果业主给他20万30万做BIM项目,他肯定也是做不了,所以要相互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