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神秀逸任笔纵横:走近江苏书法家李培武
旅游商报讯(记者龚建飞)初次领略李培武的书法,是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次书展上。笔墨淋漓、激情流荡的书法,向人们透射着一种诱人的典雅和大气之美,用笔精到含蓄,自出胸臆,淡雅清新,飘逸奔放,娴熟中略显古拙,绵柔中蕴含雄秀。
李培武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书法,天资聪慧、颖悟好学让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初小时,学校每期墙报栏最靓眼的就是他那批满红圈的书法作业,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羡慕给他带来了学习书法的极大兴趣。,很早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三十多年来,他执着勤奋,甘于寂寞,如痴如醉地默默耕耘在书法天地。
众所周知,临摹是学习书法难以绕过的必要途径。书圣王羲之曾有墨池的传世佳话,亚圣王献之亦有学书用尽三缸水的励志典故。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法大家无不临池尽墨。明人《紫桃轩杂缀》说:“临得势,摹得形”,寥寥数字,足见临摹对于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多年来,李培武一直注重书法传统的学习和继承,他始终把启功先生“有意用功,无意成功”的励志名言作为学习书法的左右铭。他认为,高楼万丈平地起,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学习传统,才能打牢基础,才能从传统中走出来。他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参天大树一样,只有根扎得深,枝干才能尽情摇曳,只有书法传统的功底扎实了,作品才能达到收放自如,意韵隽永的美妙境界。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他把读帖和临贴当成每天必修之课,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地在单调苦涩的黑白世界里寻找人生快乐。他的书桌和书架上随处都是堆放的临帖稿纸,许多稿纸上正正反反、重重叠叠地不知临了多少遍,足见他对于临帖的刻苦用功。晋唐诸帖、魏碑、汉碑等他无不深入研习,对二王、书谱等更是爱不释手,痴迷有加。如此勤奋刻苦,让他的书法造诣积淀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曾多次获奖或被社会各界收藏。他的小楷,错落意趣,清真潇洒,精致优美,灵动臻妙。行草书如行云流水、精妙入神,一以贯之、酣畅淋漓。他尤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倾注了大量心血。平日里,一有闲暇,他就将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等诸帖仔细研习,心追手摩,如有灵感来袭,便一气呵成,然后再与原帖比对参悟,兼收并蓄。十多年来,虽偶有间断,但仅算临摹就有了好几百遍。这不仅是数字的简单叠加,我们尽可从中窥见他对兰亭的深爱和痴迷。所有这些努力,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特别是兰亭序的领悟愈加深刻透彻,见解更加独特。所以,他临写的兰亭序驾驭精熟,酣畅淋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犹如黄钟大吕之萦耳、醴泉甘冽之沁心,被书界誉为“兰亭序第一临”。
康有为曾说:“夫艺业唯气息最难”。书法是抽象艺术,没有深厚的功底难以表现出丰富的美感。书家是通过弹跳的笔法和线条来表现心灵节奏和情感韵律的。李培武的书法,情感流露自然,线条韵律优美,墨色变化突出,气息咄咄逼人,让欣赏者感受到犹如美妙音乐的气韵,这是他最难能的可贵之处。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李培武的书法,美就美在神采。如芝兰之郁郁生气,若惊鸿之将飞而未翔,似藤猿之闪挪跳跃,尤脱兔之活泼灵动,冲融风流,自然萧疏,毫不经意,毫无束缚,处处抒写着书家的远韵高情。
他文质彬如,为人低调,诚挚热情,谦逊好学。他不愿把时间花在各种俗事应酬上,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所喜爱的书法事业上,他把书法事业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默默地坚守,并奋力攀登。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艳。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这首诗正是李培武书法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一直以这种悠然舒逸、淡白坦荡的情怀竭力为自己营造一方宁静洒脱的书法天地。愿李培武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继续勇攀高峰,用丰富的笔墨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佳作,收获人生更多的成功和快乐!
书法家李培武简介:
李培武,艺名石默,扬州人,1963年生,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理事。
李培武自幼喜爱书法,颖悟好学,师从于著名书家林散之弟子费祖宁先生等书法名家。书法作品在省内外曾多次获奖,或被多种书籍收录和社会各界收藏。
他遍猎二王、石鼓、汉碑、魏碑等名帖,对兰亭序、圣教序、书谱、苏轼等研习深刻,尤对兰亭序见解独特、驾驭精熟、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被书界誉为“兰亭序第一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