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行业频频爆发“质量门” 倒逼标准出台
国标执行难 引发行业秩序混乱
关于LED照明产品检测不合格的消息,近期已经是多次出现。作为照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和政策大力扶持的项目,LED为何频出质量问题?追根溯源,LED照明标准的缺失是关键。从电源到成品,LED照明都没有一套标准体系,更没有强制检测认证的要求,完全是企业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质量不可能好。
LED产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产品标准和技术监管。在照明行业,代工现象很严重,包括很多大品牌企业都大量采取代工。包括飞利浦、欧司朗、雷士照明等国际品牌都存在代工现象。一些大品牌一度代工量接近九成。代工本身并没有错,不过代工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对代工厂的管控出现问题。品牌产品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代工模式,而是品牌企业在验收代工产品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如果品牌企业派人长期驻守在代工厂,监督检查代工厂的生产过程,有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及时返工,产品不合格就拒收,这样基本上就能杜绝代工过程中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其二,是我国LED制定标准时过分急于制定具体的产品标准,而忽略了基础性标准体系研究。目前我国LED照明行业内并不缺乏标准,但如果各地新标准一拥而上,反而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一些地方、一些协会迅速制定出台LED技术质量标准,抢占市场。当下不少地方的LED行业标准都是由企业自发组织制定的,这样的企业制定出来的行业标准能否令人信服?如果没人信服,这样孤芳自赏的地方标准又有何意义?
不可否认,出台一个地方标准,企业和地方都有可能获益,但同时形成的地方技术、贸易壁垒潜在的危害,绝对不容忽视:市场竞争不充分不但不利于LED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更苦了消费者。
近些年,我国从国家到地方都对半导体照明标准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单位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展较快,我国半导体照明与LED标准已基本覆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对于这些标准的颁布,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已发布的这些国标、行标仅适用于传统照明产品,LED照明产品不适用,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得出了从LED电源到LED照明产品,都未有一套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体系。质监局对LED的监督也只是根据常规应用指标,而拿不出依据来评判哪个好,哪个差,但是LED的节能效果是明显的,如果作为装饰灯,LED比节能灯节能60%至80%,照明场合节能40%至50%。但LED的光衰(光亮度衰减)也是明显的。
国际上许多标准化组织都制定了各类标准,体现了充分重视标准化的局面,但其中有些标准、规范出现重复和矛盾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应用受传统行业影响和标准技术接口的束缚以及存在技术上的盲区而造成标准不科学的问题。
标准本应该具有惟一性,但是LED行业却出现了多个标准和体系,企业对标准并不热衷使用,当前LED照明产品组件大多以非标准化的形态存在。标准缺失导致产品设计无据可依,产品技术形态混乱导致上下游配套难,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和产业发展。
LED照明行业标准制定难主因
各项标准实施至今,成效及影响力却相当有限,其中主因就是中国LED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尚不完善,缺乏LED寿命、色温、散热等关键性指标,导致设置的技术门坎过低,从而丧失了国家标准的主导地位。
有业者更直指问题所在,“LED照明产业作为世界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标准制修订的困难局面,由于标准的制修订过程环节多,从起草到发布实施周期长,部分指针甚至面临标准出台即落伍的局面,造成国家标准的影响力锐减。”
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ISA)秘书长岳瑞生介绍说,国际照明委员会、国际电子电机委员会、欧洲光引擎委员会、美国能源之星、ISA等机构都在制订LED照明的标准,争夺行业语话权。标准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性、实用性。而目前,LED照明标准之所以一直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长,是电子信息和轻工照明两个领域的交叉,其应用更是涉及广泛,给标准制定和协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LED的部分标准涵盖在传统照明产品中,比如,街灯和路灯的部分标准可能也是LED的标准;
三是“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路线变化快、产品性能提升快,使得部分产品标准的脚步跟不上产品性能的发展,而可靠性试验方法等基础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