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行业暴利时代远去 产业问题凸显
尽管石材市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2014年,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当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出现时,人们也将目光聚集到了石材开采和加工;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材料也将成为石材市场如何向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人人赚钱”年代结束
福建是我国石材加工大省,南安、晋江、惠安、福鼎等县(市)是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南安市目前拥有各类石材企业1500多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石材加工产量及进出口额占全国的60%,是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基地。去年,南安全市268家规模以上石企完成产值293.01亿元,同比增长16%。
然而,因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房地产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建材行情普遍低迷。数据显示,南安地区的石材加工企业十年间,企业数增加了十多倍,但行业利润却大幅缩水,业内人士分析称:“纯利从20%降到现在的7%左右。”我国石材行业结束了“人人赚钱”的年代。
受出口市场疲软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石材行业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这对石材行业销售影响较大。“去年4月以后,生意开始走冷,其中一大原因是政府订单减少了。”惠安一位经营石雕的老板说。
不断上涨的成本支出,正挤压着石材企业不多的利润空间。“近年来环保支出占了很大一块,为了符合生产要求,企业在改造设备、排污处理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增加了约10倍。”南安一家石材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泉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到2015年前,泉州所有石材矿山将全部关闭,实现整体退出。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以石材业为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源的南安和晋江等地石材建材行业而言,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石材矿山关闭潮。
产业问题不少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石材生产、消费双项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但国内石材企业以及消费者普遍缺乏品牌意识,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寥寥无几。不少石材企业没有把品牌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产品价格、产品销售等方面,不重视品牌建设。
“国内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加工为主,没有品牌,没有话语权,再加上不少产矿国家近年也大力发展石材的加工生产。出于对成本及运输费用的考虑,很多国际买家开始转为直接从矿产国购买加工后的石材产品。”该企业负责人说。
石材行业集中度不高,上规模的石材生产企业集团较少,多为私营和家庭作坊式的工厂。档次总体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时,小型石材企业整体技术装备落后,效率低,质量不高。
库存一直以来是石材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不仅难以动销,还会带来资金压力。由于石材行业的特殊性,库存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特别是受经济不景气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石材业发展速度放缓,库存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依据行业机构的初步测算,库存量的安全比例最多不能超过年销售额的30%。
有限资源打造无限产业
石材资源有限,石材产业链如何做长、做久成为最大问题。专家指出,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当前形势下石材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方法,努力转变生产方式,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有条件的可以实现产业升级,积极打造文化创意全产业链。
“传统石材业向现代石材业转变,要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营销模式是外在表现,市场定位是根本。”针对中国石材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石材协会会长邹传胜用“两转一升”打造一个现代的中国石材行业,指明了石材产业的发展趋势,即“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开发基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物流加工基地从东、南向西、北、沿海、沿江地区转移。产业转型则要考虑石材的主要市场在投资与出口市场方面的情况,以及市场的主体转变为消费者的情况。产业升级主要包括矿山开采技术升级、加工技术升级以及环境保护技术与管理升级。
据了解,这几年,南安市每年投入400万元扶持资金,指导石材企业创建技术开发部、实验室和检测室,提升石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南安石材企业每年也要花费近5亿元用于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设备更新,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福建省经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安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积极推动石材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由分散到集中,从低端走向高端、从普通商品走向工艺品,从国内走向国外”等突破性的做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竞争力日益增强,创新发展、高端发展、集约发展的优势日趋凸显,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