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系统遭遇多处“硬伤”
来源:建筑时报
1984年,全球第一幢智能大厦城市广场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此后,世界各地开始你追我赶,智能建筑兴建热潮一触即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智能建筑才在我国逐渐萌芽,但其发展速度却是十足惊人。从北京发展大厦到上海金茂大厦,到青岛中银大厦,再到广州西塔,国内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但为何国内智能建筑常常受到诟病质疑?是软肋,还是硬伤?谈及未来,智能建筑又该何去何从?
回望来路,规划发展节节进步
众所周知,国外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先于国内,但是否优于国内?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已开始发展智能建筑或类似的技术,在亚洲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有“智能建筑”、“智慧建筑”等相关报道,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则是统称为“building IT”。相比之下,国内智能建筑行业起步稍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规划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智能建筑落后于国外。从核心技术来说,国内外是一致的,建筑智能化系统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架构国内外基本相同,都是在原来建筑弱电的基础上结合急剧发展的信息、通信、控制、多媒体等技术形成的一个基于建筑物的信息化应用领域。目前,国内外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维管等一系列运作机制上各有千秋,但中国智能建筑庞大的市场却是外国无法拥有的。
此外,智能建筑行业相关标准更是日趋完善。作为跨部委、跨行业的综合性大行业,智能建筑包括了20到30个基本子系统,以及各个应用行业特定的10到20个应用子系统。在近来的10年间,设计、施工、验收、监理、运维等的系列相关标准(包括国家、部、地方、企业各级标准)的制定均受到了业界的重视。 可见,智能建筑规划发展节节进步。但是,随着新时期ICT的急速发展,国家新四化宏伟目标的落实,智能建筑行业相关标准还必须不断地、更有时效地修改、补充、完善标准,设计、施工等单位也应当认真执行标准。
立足当下,系统遭遇多处“硬伤”
尽管智能建筑发展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智能建筑仍遭遇到多重难题,而运维管理不足导致智能建筑系统容易瘫痪的问题更是成为了一道“硬伤”。
“硬伤”一,系统跟不上建筑使用寿命。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建筑的一般寿命时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至少10年以上,甚至数十年还在正常使用,但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核心技术经过两到三年就会落后,设备的使用寿命除了综合布线系统外,一般能达到三到五年已经是很不错了。因为后者绝大部分是电子和机电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是不可比拟的。
“硬伤”二,运维管理不足致系统瘫痪。配备建筑智能化系统是现代建筑物应用的需求,综合布线、电话、电视、互联网服务、安全防范、建筑设备(空调、电梯、给排水、配电……)管理等是保证用户在建筑物中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是现代建筑物必然的配置。近二十年来,智能建筑发展是明显的,楼宇、家居、社区、园区配置了相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其中,确实有大量的系统(或子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需求,但系统运行了一段时期后,由于各种原因,系统(或子系统)从自动变成半自动、手动、乃至不动,最后处于瘫痪状态。追根溯源,其中大部分出自运行维管问题。由用户方的行政管理体制或目前传统的物业管理来担负高科技(信息、通信、控制、多媒体等)系统的运行,人员配备、技术、维管理念和方法上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如施工方的维保期过了、施工的项目经理离岗了、甚至施工单位已不存在等情况的发生,同样致使系统无法长期正常运行。
“硬伤”三,培养专业人才成当务之急。可幸的是,也有部分工程项目几年来一直运行得很(或较)正常,配备具有技术专长、人员较齐全、维管得力的专门的高科技维管队伍是主要的原因。而目前,在技术咨询、产品和系统的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施工单位集中了较多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设计单位的弱电设计人员则缺乏再教育,智能建筑的监理一直无法真正到位,用户单位普遍缺乏熟练的系统维护和管理人才。可见,培养智能建筑系统专业管理人员已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行业,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在研究性综合大学中一般无对口专业,目前在建筑工程类的大专院校中设置了对口专业,还有社会上有关的培训班等。但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事智能建筑设计、施工、维管人才,至少还得在实践工程中锻炼三到五年,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对智能建筑技术有全局的掌握,特别对急剧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要不断学习和扩充知识,经常接受再教育。
眺望远方,必须融入智慧城市
路漫漫其修远兮,智能建筑理应与时俱进,继续磨砺前行。而今后,智能建筑又该如何大步迈去?对此,影响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因素较多,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之路上,智能建筑必须融入建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急剧发展的推动和国家新四化的演变,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目标的指导下,为了破解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城市病”,智慧城市建设时不可待。而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广度和深度展开,智能建筑必须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智能建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与此同时,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应从智能建筑体系架构确定、设计理念更新、标准与规范完善、B/S访问模式确立、集成融合平台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嵌入式控制器系统架构等方面来考虑。(张公忠,系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工作组副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