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被“排行榜”低估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宜居城市指数正在成为城市评价体系的一门显学。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将“宜居”作为宣传、干预城市政策的一把标尺。不过,宜居城市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政府数据可信,还是公众感受可靠?在评价起点上就陷入争议。至今,仍没有一项关乎宜居城市的评价结果能够获得官民双方最大程度的体认。我们唯有期望在分裂、错觉等争议声中,政府能够听取异见,拨开迷障,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上周面世的广东第一份民间生态宜居城市排行榜就在评价分差上陷入尴尬。在这份名为《广东省城市生态宜居指数2013年报告》的陈述中,广东21地市生态宜居的总排名惠州仅位列第13位,然而这份报告的公众调查又同时显示惠州市民对生态宜居的满意度名列全省第二,惠州一举成为民众感受与评测数据差异最大的城市。

  这份诡异的报告真实得颇为不可思议———惠州是宜居城市?不是宜居城市?依据政府公开数据测评结果,惠州的生态宜居度在全省21地市中名列中下,显然算不上宜居,但是根据公众满意度调查,惠州的宜居度却名列前茅,至少堪称广东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这一结果的矛盾性暴露了城市管理领域中,官方的指标数据与民间的公众感觉之间的背离。到底相信哪一方,始终是摆在政府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官方数据与公众感受形成偏差,是常有之事。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此次的民间版宜居城市评价结果的差异与以往任何时候出现的偏差都不相同。比如关于平均月薪,每次政府部门一公布,公众就一片吐槽之声,纷纷质疑和反对,抗议自己“被平均”。也就是说,官方数据总是偏漂亮的,公众感受总是偏不满的。此次宜居城市之争,则呈现相反的趋势——— 官方数据是偏难看的,公众感受是偏好感的。

  在公众习惯于跟官方数据“唱反调”的背景下,有如此替政府着想的民意基础,堪称难得。这其中有一些因素可能影响着公众对自己生活城市的印象。比如环保部公布74城空气质量状况,惠州经常名列前茅,造成惠州“空气好”的印象,但事实上省内好些空气优于惠州的城市并未列入其中,才让惠州拔得头筹。再如,近年政府的宣传也可能给公众营造出了一种虚假的幸福感,通过抨击城市病,为惠州公共设施的阙如和投入不足寻找正当理由。公众对惠州的好感,是真实的,抑或是被驯化的结果,仍有待考究。

  同时必须看到,来自民间或官方的城市排位赛,均宣称公平、客观和科学性,至于是否如此,抑或别有用意,需费揣度。因此,结果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必须只能作为政府决策的依据而存在,时刻叮咛政府应当厘清差距,而不是当做炫耀政绩的资本。

  但不管如何,有如此体贴的公众,政府理当“惜福”。一方面必须看到惠州在宜居度的硬数据上与其他城市存在的差距,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抑制以环境换取发展的经济欲望,另一方面应当以继续提升公众感受为归依,致力于政府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通过公民意识启蒙获取民意的真正好感。 □末丛

关键词:人物观点  

网友观点

我要说两句

person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快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