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推进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新华房产9月11日讯(记者 马鑫 王日晨)2013年9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办公室召开2013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贺明参加会议。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能耗上升、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也凸显出来,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也使“十二五”时期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会议指出,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核心政策。无车日活动不应该仅仅只作为一天的活动来开展,而应作为促进城市政府转变交通发展理念和促进市民绿色交通文明意识形成的重要契机,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全面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会议强调,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一是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协调发展。首先,要重视和发挥城市规划在资源配置和用地布局中的引导和统筹作用,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结构,减少大规模单一性质土地使用安排,鼓励综合性城市组团和各种用地性质的混合布局,平衡职住关系,从源头上减少交通需求;其次是实施公共交通导向的用地开发策略,就是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设施支撑城市发展,引导城镇和城市功能向公交走廊和枢纽地区集聚,并鼓励市民在短距离范围内采用步行和自行车方式出行。
二是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绿色交通系统。为了实现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缓堵、宜人的发展目标,需要在交通资源分配和各项土地、财税等政策上向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倾斜,对原有设施进行优化提质。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道路网功能结构,增强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公交枢纽、港湾式车站、专用车道、停车换乘设施以及步行道、自行车道、人行过街设施的建设,改善绿色交通出行条件。
三是因地制宜研究和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合理引导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纵观世界各大城市交通问题治理历程,不难发现由于城市空间和资源有限,仅依靠大规模道路建设等增强交通供给的手段,不仅难于满足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会诱导和引发更多的交通需求。唯有将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与基础设施建设相互配合,才可能真正改善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积极开展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通过舆论宣传、设施供给和策略引导来大力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和推广绿色交通新模式,不失为一项积极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唐凯同志特别强调要关注自行车交通。近些年,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一降再降,北京市已由2000年的38.5%下降至不足15%,深圳市从1995年的30%下降到6%,这两个城市也只是众多城市的缩影。增加自行车的使用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增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城市有40% 的车程在3公里左右,这其中很多时候自行车可以替代汽车成为代步工具,不仅节省燃油,也节省开车和停车的空间,减少因拥堵造成的时间消耗。如果北京市390万辆小客车车主,每个人每天都骑一小时的自行车来取代同样距离的开车,那么每年就可以减少汽车燃油用量的29%,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减少9%。此外,还有另一项附加好处:每人每年平均会瘦6公斤。当前,法国、荷兰、丹麦等国自行车出行比率正在快速上升,作为曾经是“自行车大国”的我国,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有着很好的基础,更应该加以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2012年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从2010年起,先后在12个城市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还要继续开展“示范项目”工作,力争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可以说,城市绿色交通在我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13年7月29日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城〔2013〕114号),正式启动了今年无车日活动的相关工作。2013 年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以“绿色交通·清新空气”为主题,旨在为清洁城市空气付诸行动,并以此营造更加健康、幸福和美丽的城市。
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份额在22%以上,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因此倡导市民选择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对防治城市空气污染有很大的帮助。
会议指出,为确保无车日活动的举办能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划设无车区域并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是今年无车日特别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各活动承诺城市要在一个或多个有影响力的无车区域内,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各种与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有关的宣传,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无车区域的活动组织一方面要注意增强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市民前往无车区域,体验绿色交通对于城市生活的改变;另一方面要尽量降低活动对无车区域正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增加活动的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