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浔阳城:九江历史上最雄伟的城门——岳师门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街区的称呼,而是另一种遗存。就好比考古,有时候一块破旧的瓦片也能讲述许多的故事。
城市是一本沧桑的古书,而老地名就好比泛黄首页上的索引,一旦它消失湮灭,城市的那段历史或许就如断线风筝,再也难寻踪迹。
没有历史的国家是匮乏的,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乏味的。而城市的建设往往却在立的同时肩负了破的双重任务,于是许多的老地名被改变,更多的时候它们被人遗忘。
中房浔阳城,这座崭新楼盘的占地就是九江历史上最雄伟的城门——岳师门的所在。这个曾经巍峨俯视九江的老城门早在不知多少年前就湮没在市井烟云中,甚至很多土生土长的九江人都不知道它曾给九江带来的荣光……
被忘却的岳飞
历史上的岳师门应该是正对现在的浔阳楼,面对长江,与回龙矶(即锁江楼)相呼应。老百姓亦称钥匙门。
回龙矶是伸向江心的礁石矶头,当时是长江上著名的天险雄关,历代九江的驻军都扎营于此。据九江文史专家刘堂鑫解读,回龙矶面积很大,四角有铜牛镇水,上面不仅可以驻军还有一座小庙。不过这些都随着明朝的一场地震坠落江心,长江天险也从此荡然无存。但无论如何,以上种种都确立了岳师门军事的色彩,这个最巍峨的城门担负的是刀枪剑戟的守卫,留存的是名将岳飞的历史遗踪。
不知道九江人是善忘还是低调,抑或是历史上遗留的许多原因,我想大多数的九江人恐怕并不清楚岳飞与九江的渊源。在动辄喜欢攀亲戚套关系的如今,这无疑是资源的闲置了。如果说得严重些,九江才应该是最应该建岳飞祠的地方,因为这个一生都背负着“精忠报国”的军人至少有十年的岁月在九江度过,而且他将九江视为安身立命的第二故乡。
同杭州大有不同,那个最终葬送了一代豪杰的所谓“人间天堂”,无疑让人感慨叹息,而九江则让岳飞度过了雄姿英发的十年光景。
根据资料公元1132年(宋绍兴二年)六月,岳飞奉高宗皇帝令驻守江州,扩编整训,购置田宅,长久居住。这一年岳飞三十岁。
第二年,公元1133年9月24日岳飞正式置司江州,也就是九江,至1142年1月27日死于杭州风波亭,他未曾稍离。甚至岳母姚夫人1136年在鄂州军营病逝后,岳飞还携带眷属徒步扶榇将母亲送回九江家中安葬,丧葬完毕,岳飞为母亲守孝,而地点则是东林寺。
我绝对不是信口开河,岳飞的孙子岳珂就曾经在他编写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九江并且将九江称为“吾乡”、“余家”。甚至脍炙人口的《满江红》据有关人士考证,也是作于九江。而岳师门,这个如今百废待兴的地块则是当年岳家军集结出征和胜利凯旋的必经之地。
从曾经岳师门社区门前的小巷一路往东,走到尽头,如果时光倒退三十年,你能够看到城墙还有架在城墙上的炮台,在70多岁,曾住岳师门居住数十年的陶婆婆记忆中,炮台总有三个之多,但是附近茅草丛生,很少有人会去,只有孩子们天不怕地不怕地跑到那里去玩。而越过城墙你就能看见老灌塘,这个地方,我父亲在儿时都曾经去游过泳。
这里的城墙应该是九江的东城门所在处,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不一定见过,然而陶婆婆的讲述让你悠然回顾古老浔阳城的曾经过往。
一百岁的师太
在这个似乎与战争和兵勇有关的地方曾经还有一座叫做“祠音庵”的尼姑庙。这个庙非常小,里面只有一个尼姑。这个尼姑在这里守了一辈子,直至她油尽灯枯。她俗家姓曾,曾经的老住户说她叫曾五道(音),我揣摸着,也许是五道,又或许是悟道,但这都应该是出家之后的法名了,这实在不像一个女子的闺名。
庵堂似乎是一个清静无为的所在,这里的信徒也应该是和和气气,与人方便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尼姑,应该称呼她为师太。据说脾气不好,很凶,周遭的人都不敢惹她。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平常的时候,不要说惹她,就连她庵前的竹林,你都最好都不要从那里过,不然这位师太就会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一通骂,叫你抱头鼠窜。
因为这个庵堂只有她一个人的缘故,平日里她也还要在庵堂的地里种菜,而庵堂前的竹林更会有竹笋之类的上好素菜。也许正是一个人的辛苦,一个人的寂寞,使得这位师太养成这样让人害怕的脾气。就像是刺猬,正是因为自我保护才长出这样一身尖刺,而也是这样的一身尖刺使得别人也难以靠近。
不过即使师太不爱骂人,她也是让人难以靠近的。因为她超凡脱俗的身高,袁师傅是七十年代搬到岳师门的,一米七几的袁师傅说起师太的个子来:呵!好高!好高!我哪有她高,她总有一米八!老邻居杨婆婆和陶婆婆也一致赞同。
想象一下,当你蹑手蹑脚的穿过一片竹林,或是孩子们吵吵闹闹要打庵堂中伸出的枝丫上的果子时,一个无比高大的尼姑,摆出一副凶恶的样子开始指天画地,这确实是一幅颇为生动奇特的景象。
但是脾气再不好,也有处于下风的时候。陶婆婆还清楚地记得,“文革”时期,红卫兵冲进了“祠音庵”要破四旧,于是一尊尊受过不知几多年香烟的菩萨从窗口被扔了出去。脾气火爆的曾五道也只能站在窗口,闭目合十,不断地高念“阿弥陀佛”。
那个时候的曾师太已经很大年纪了,老邻居们回忆她是仙逝于七十年代末或是八十年代初,反正是“文革”已经过去,谁也说不准她到底有多大岁数,但是超过了一百岁却是毋庸置疑的。
这位老人熬过了也许是一生当中最乱套的岁月后,安然逝去。她没有任何亲人,只有一个据说是侄子的男子前来为她办丧。
当然宗教界来了许多人,而这些做了几十年邻居的人们也都自发的前来,为这个一生陪伴菩萨的老师太送行。
佛教界的僧侣圆寂的时候有坐缸的习俗。曾师太的缸应该是许多年前她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据说是青黑色的釉面,上面还写着许多的佛经,而缸盖上则起了象八角亭一样的楼子,非常精致。出丧的时候,过世的师太和这口缸是用轿子抬到东林寺,然后再坐缸烧化。
说到烧化,这缸里是要先准备上木炭和煤油的。那时正好没有煤油了,陶婆婆的嫂子当时正好在庵里帮忙,听到这话想起自家还有一些煤油,便想回家拿些过来。谁想回家一说,婆婆十分反对:你又不是不晓得曾师太脾气不好,你还来找煤油去烧她,她晓得了还饶得了你?!于是煤油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我现在在这里将曾师太的种种这样信笔写来,不知道这位师太会不会也对我做怒目金刚式呢?
据相关史料记载,岳师门大致是1926年前被拆除了,拆下来的城门砖被用来修建了私立九江光华中学,这是九江县一中的前身,恐怕岳飞没有想到。如今这里的建设者也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曾有过战争,也有寺庙,有英雄,有尼姑,还有学堂……
曾经的岳师门(历史上的岳师门应该是正对现在的浔阳楼)是九江最雄伟的城门,它承载了岳飞镇守浔阳的历史,见证了这位名将雄姿英发的十年岁月,激发了荡气回肠的《满江红》,它随着时间湮灭在历史的长河,它随着记忆从九江人的脑海中渐渐抹去,随着一座崭新的楼盘——中房浔阳城的到来,它会否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住九江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