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企业创新突围
面对建筑地下空间渗漏顽疾,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阳伟业”)提出向“管理型”企业转型,尝试把手伸入设计、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等环节,试图通过水的“监理”发现各环节的问题,“正视问题而不是遮蔽”,进行瑕疵处理。
作为一个项目复杂的隐蔽性工程,这是防水企业的无奈之举,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记者了解到,不止龙阳伟业,同行做好防水工程的思路类似,不仅提供优质产品,同时还提供服务,介入设计、施工环节。
最近东北某家开发商,准备将龙阳伟业的创新模式写进楼书。而在4年前,一家开发了河北燕郊某项目的开发商,虽在理论上特别能接受龙阳伟业董事长王伟的模式,但开发商不愿尝试,他问王伟:“如果采用你的这个模式做防水系统,我要多花400万元,那我一平方米能多卖多少钱?”
这个需求,时刻与房地产形势关联。“4年前,房地产是‘印钞机’,开发商很容易赚到钱,当然不愿去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本是个机会,开发商开始理性,但4万亿元的投资砸下去,他们又不在乎了。”王伟告诉中国房地产记者,但房地产调控持续,面临竞争和品牌需要,而且很多开发企业也饱受项目漏水之苦,现在开发商已开始接受创新模式了。
管理转型
王伟专注建筑地下防水10余年,从业伊始并未注意到,渗漏与主体结构的关联。这与王伟推出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不属于相关标准的范畴有关,王伟那会只能“不计代价地做工程”,直到2009年实施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对这类技术给予认可。
转机出现在2005年,一个王伟期盼已久的项目出现了。北京昆仑国际公寓,2005年交付使用,地下4层,挖深20米。因地处亮马河边,地下水深6米,涌水量大,混凝土施工忌讳带水作业,作业空间逼仄,也没法按规范要求包卷材。无可奈何之下,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找到了龙阳伟业,采用FS102密实型防水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总承包方、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设计院和龙阳伟业四方合作,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各方都要负责,谁也逃避不了。如果水漫金山,大家都失败了。”王伟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也就在那时管理型的理念自然形成了,只不过当时的整合方是商品混凝土供应商。
此后,龙阳伟业从当时的“被动整合”,转向“主动整合”。龙阳伟业的优势是拥有FS101、FS102技术,它不但能缩短地下工程工期,弱化了基面干燥等施工环节要求,还节省费用,不用卷材,能与建筑结构同寿命。“近期一个数码城项目,技术服务费40%,一共是170万元,选另一家防水企业要600多万元”。“我们不仅解决了防水问题,还解决了地下结构的问题。”王伟认为,这是花一辆奥拓的钱买到一辆奥迪。
三座大山
龙阳伟业的商业模式,一是产品销售利润,二是技术服务费,后者是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服务费按照合同标的收取,根据项目大小、项目远近、商务条件,最高取到60%,最少取费5%~10%,即100万元的合同,技术服务费额外最多收取60万元,最少收取5万~10万元。
“技术方案一点都不高级,防水特别简单。”王伟经常公开讲地下防水的理念:它是复杂的工程,需要每个子系统都做好;工程开展,需要整合者,龙阳伟业、甲方、总承包方均可主导;工程难以尽善尽美,那就用水检测,对结构主体做“瑕疵处理”。各方签字确认,大家按标准操作。
王伟的理念打破了原有防水系统格局,在他面前有“三座大山”阻碍。“对于传统防水行业,我们对它的声誉、心态是一种挑战;对于总承包方,我们反向制约它,使其直接面对责任;对于混凝土行业,它们也是抵制我们的,因为我们迫使它责任回归。”所以,王伟并不着急于快速开辟市场,甲方的态度才是决定双方能否合作的关键。因为,工程开展过程中,龙阳伟业需要取得甲方授权,并依附监理体系,这样它们才能有发现问题的汇报权,以及个别项目的停工权。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龙阳伟业思路是正确的,但其材料和技术体系并非是做好地下防水的唯一途径。其实,主体结构防水也并非如它们说的那样被忽视了,只是存在项目未按照规范执行的情况。“它们做过的项目,反应到我这里也有漏水情况发生的。”该人士不解的是,如果按他们说的做刚柔结合的防水设计,“造价就便宜不了”,龙阳伟业的防水材料并不便宜,工程该做止水带的还得做,除非是只做防水混凝土,别的防水措施不做,那可能是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