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条明晰宏观调控大方向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就下一步宏调政策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对此,权威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所谓“宏观政策要稳”,一方面应保持积极加稳健的政策组合和政策基调不变;另一方面也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更严峻局面的政策预案与项目储备。
“未来经济增速如果继续下行,如季度GDP增速低于7%、月度工业增加值低于8%、就业形势更加困难,可适当放松财政货币政策,果断采取减税发债、降息降准、放松信贷等举措,以释放流动性。”该人士认为,未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应是促进消费增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所谓“微观政策要活”,在其看来,也应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当前经济运行内生动力不足、发展后劲缺乏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即微观主体活力不足、后劲缺乏,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得还不够好,在微观经济领域应减少政府干预;二是未来要“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加快改革,优化调控政策和措施,来打破对企业创造力的束缚,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
所谓“社会政策要托底”,则主要强调要构筑好社会保障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石,筑牢防范市场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防火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未完善,一些风险防范的短板还存在,仍需加紧完善。”他说。
“当前唱衰中国的声音背后,实际上存在着让中国政府改变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企图。”面对国外不少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释放出的悲观情绪,权威人士表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传达了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信号,“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总体上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致,宏观调控政策不存在大的调整基础。”
8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等都出现回升。“这表明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下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应通过加大“稳中有为”的力度,实现全年乃至未来若干年的“稳中有进”。
稳中有进的“进”进一步发展
“虽然二季度增速与年度预期目标7.5%持平,但上半年增速高于今年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的确在去年第四季度短暂回升后持续走低,但连续五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说明运行是比较平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告诉记者,除了经济增速年度目标之内外,稳中有进的“进”还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0.9个百分点,给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农业生产连续多年处于稳定状态,使得国民经济的基础牢固可靠。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638亿斤,比上年增加39亿斤,冬小麦连续第十年增产。早稻、中晚稻、玉米等在田作物长势良好,全年“十连丰”基本已成定局。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在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的情况下,城镇就业保持了总体良好的态势。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的80.6%。外出农民工达到1.7亿人,同比增加了444万人。
日前,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表示,我国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之间运行出现分化,有的日子比较难过,但有的见事早、行动快,能够主动顺应形势变化,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升级,呈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而上的发展态势。这正是经济运行中孕育着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起步早,调整步伐快,服务业、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率先企稳,而且增速稳中略升,为全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经济企稳也形成了一定的支撑;从产业看,在第二产业发展有所放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延续了去年以来增速稳步提高的势头,特别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迅猛。
张立群分析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3%,比去年年底提高0.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包括物流、网络购物等服务业发展较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比全部工业高2.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化学需氧量等排放量同比继续减少。“说明调结构取得阶段性效果,并且为稳定就业奠定了基础。”
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态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记者表示,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高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部分区域开始迈向后工业社会。这决定了中国将从传统的一般制成品需求转向中高端制成品和服务类需求,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行业看,徐绍史指出,新兴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好于与投资相关的行业。医药、食品、汽车、纺织、计算机等行业稳定增长,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的增速较快。
从企业看,在市场环境偏紧的情况下,企业主动调整的意识明显增强。虽然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也有许多企业抢抓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积极拓展市场,生产和效益状况良好。
下行压力中实现“稳中有为”
“平稳之中,困难也在显现。”张立群说,“在财力下降的情况下,财政资金的使用就面临考验。”他表示,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到了关键时期,面临着资金如何有效保障的难题。
与此同时,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得到确保,这对保证消费的平稳增长也尤为重要。这正是中央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主要考量。
正因为如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钱用在刀刃上。
综合项目投资和公共服务资金保障两方面的需求,张立群表示,下半年以至更长时间内,稳定市场需求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具体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则要求“稳投资”、“稳消费”和“稳出口”同步推进。受访专家认为,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部署正是包含了这样的用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向记者表示,进一步公平税负、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三项举措都是“稳中有为”的具体表现,“包含了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同时策动投资、内需、出口三驾马车,既着眼改革大系统,又注意改善微循环。”
比如,投资方面,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他认为,铁路建设是区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必要铺垫,是绕不开的“瓶颈”。加上此前对棚户区改造的部署,投资大体锁定城市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领域。
“投资作为现阶段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必须重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在王军看来,为使经济转入温和回升,应继续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左右甚至再略高一些非常必要,“应掌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可通过收费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回报机制、可使用市场开发权让渡的准公共产品,政府都应尽可能创造更好条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中国经济保8时,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按10%或12%安排,对现实情况缺乏预案,财政政策的安排也是按既有路径设计,与现实增长速度并不适应。”尹中卿认为,当前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各级政府对转型的认识更加深刻,转型的紧迫性和主动性也更加强烈,“探索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正在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
采访最后,张立群认为,不论国内外情况如何复杂多变,“最大的基本面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最大基本面不会变,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谋求发展、谋求生活进一步改善的努力所能释放的潜力是巨大的,各方面发展的动力都很强劲,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中国不存在增长动力枯竭的问题。这是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