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农村”需要多政策配合实现
在教育部近日召开的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座谈会上,教育部称,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加快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要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1000个涉农专业点,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努力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00万人。
这个人才发展计划,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现的务农劳动力数量减少、结构失衡、素质较低、后继乏人等现象而做出的决定。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当下,一些地方的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村务农劳动力出现年龄结构老龄化,平均年龄接近50岁,村落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即所谓的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严重。
那么为什么青壮年都要背井离乡呢?要知道,大城市的工作与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如意,而且要离开自己子女与家庭的温暖。首先是生计的考虑,对大多数外出打工者而言,务农的收益并不能足以支付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尽管是微薄的收益,可能也还存在不确定性,近日就发生了中储粮在江苏向农民“打白条”的情况。并且,一些菜农与果农,他们的农产品常受到“天灾”与交通运输的影响,比如山东大量白菜烂在地里。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对农地的肆意征夺,赶农民“上楼进城”,造成了一些无依无靠的失地农民,这必然也会产生农村空心化的现象。
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强调,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坦白说,这需要多项政策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培养农村与农业的骨干技术人才,是一件政府迟早都需要做的事,为他们提供免费或是低收费的培训,也是一种公共品,尤其是在当下农村空心化,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但是,更需要的是,首先确保农民的农地权益,并认真推进土地流转政策,制止地方上对农民以及农地权益的侵犯。在以上得到确认的前提下,探寻出一条发展农业的可持续道路,这包括发展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向农业与农民加大投入。并且,让农产品的价格主要由市场来反映,保证农民收益。此外,还应该逐步允许农民自己组织一种类似农协的自组织,这种组织的好处,是可以产生农民的互助,日本农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农民互助,甚至发展出了一种农业保险,“晴天”欢喜,而“阴天”可以互助,减少农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