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侨乡集美“八卦楼”听故事 演绎侨房兴衰史
侨房是一道风景;侨房是如歌岁月;侨房是亲情血脉。
集美是著名侨乡,华侨兴建的特色楼房是集美侨乡的标志。这些侨房如珍珠般洒落在集美大地,历经岁月,沐风栉雨。它们不仅镌刻着数代华侨在海外艰辛创业的历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但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这些特色侨房正在逐渐减少,亟待保护。
今年,时逢集美学校百年校庆,今起,晨报将推出“探访集美侨宅”系列报道,以此向嘉庚先生致敬。您是否知道集美哪里还有老侨房呢?它又有怎样的故事?
陈明第故居:
模仿鼓浪屿八卦楼 钢筋都是进口的
位于杏滨街道前场村石厝38号的这座侨宅,是知名华侨陈明第之父、缅甸华侨陈体胖模仿鼓浪屿八卦楼而建。只是,这座八卦楼“复制品”在1947年经过翻修,屋顶的“八卦”已不存在。
雕花已经破败
沿着两旁长满野草的小径,记者来到陈明第故居。
这座建于1932年的侨宅,原本精致的雕花装饰已破败,白色的欧式窗套爬上了青苔,只有红色的砖墙依旧鲜艳。有人在院里拉了晾衣绳,红红绿绿的衣裤和这座霸气犹存的老宅略显有些不协调。
这栋两层红砖洋楼,整体平面呈“凹”字。走进小院门就是天井,布局是三合院式的,一厅四房。
拆祖屋建侨宅
这座侨宅的建造者是旅居缅甸的华侨陈体胖先生,现主人是陈体胖的孙子陈必文,而他们一家早已搬至别处,只有陈必文的侄儿仍住在此处。“我的祖父在光绪年间去了缅甸,后来我父亲20岁左右回到集美。”陈必文回忆说,他的父亲陈明第回到故乡后,先后就读于当时的集美商校、上海吴淞公学,后又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陈必文告诉记者,这座侨宅所在的地方原是陈家祖屋,他的祖父拆了破旧的祖屋,再按照鼓浪屿八卦楼的模样新建了这座宅子。1947年翻修时,屋顶的“八卦”被拆掉。
海外运回钢筋
站在二楼的小廊,抬头可见方形的天窗。天窗旁有一块地方石灰剥落,露出钢筋,记者细看,钢筋竟是扁平状的,约5厘米宽、1厘米厚。
“建造时,钢筋都是从海外运回来的,货船运至码头,再由工人挑进来。”陈必文说,一楼厅门上的五彩玻璃,也都是精挑细选后再漂洋过海而来。
东楼、西楼:
旅泰华侨所建
上世纪30年代,在同属集美后溪的兑山、后垵,旅泰华侨先后各建了一栋“八卦楼”,其中位于兑山的称“西楼”,位于后垵的称“东楼”。
日前,记者前往兑山下蔡社28号,寻访“西楼”。它是一栋两层洋楼,外围高墙已斑驳,在一片新建楼房中并不显眼。
“西楼”是旅泰华侨李老灿1935年所建。现在,这座侨宅只住着81岁的林梅花和她的丈夫,他们已住了60多年。
记者看到,侨宅的一楼摆满杂物,二楼布满了灰尘,墙壁、窗户等老化严重。因为年久失修,二楼天花板表面的石灰已掉落,露出钢筋。林梅花说,这栋侨宅重新装修过两次,虽然现在已经破败,但是他们还是会一直住在这里。
在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后按一里168号附近,也有一栋“八卦楼”,称为“东楼”,也是旅泰华侨所建。从外面看,“东楼”和“西楼”有些相似,记者本欲前往探访,无奈房主并不在家,只能从围墙外想像它曾经的风华。
陈大财侨宅:
8旬老屋住过6代人
同样在杏林杏滨街道前场村,还有一座“八卦楼”,由缅甸华侨陈大财的祖父修建。据介绍,这座“八卦楼”和前场村石厝38号的陈明第故居用的是同一张设计图纸,都是模仿鼓浪屿的八卦楼而建。
宅子已有80岁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杏林杏滨街道前场村瑶山中121号,见到了这座侨宅的现主人陈大财。“我出生那一年,这座宅子刚建好,所以我们都80岁了。”陈大财的祖父早年去缅甸经营饼干厂,1932年带回13000多块银元,在前场村盖了这栋宅子。第二年宅子修建完成,陈大财也在缅甸出生。
9岁时,陈大财和父亲、祖父一起回到厦门,住进了这栋宅子。1945年,陈大财的父亲再次前往缅甸,但陈大财并未随行,他和祖母、母亲留在这栋宅子里,以种植农作物和讨小海为生。
这里住过6代人
记者探访这座侨宅时,正赶上陈家的家族聚会,四世同堂,喜乐融融。
“算上我父亲和祖父,我们这栋宅子里住过6代人。”陈大财告诉记者,如今他的3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各自成家,搬离了这栋侨宅,只有他和老伴还住在一楼的房间,二楼则堆放着一些杂物,平常也不上去。
海景房变内陆房
记者看到,这栋侨宅有欧式的门柱、露台、弧拱形的窗楣等,窗楣内雕塑西洋风格的人物,整体外观虽然是红砖洋楼形式,但细细一看,又处处体现出闽南古厝民居的“一落二榉头”的三合院形式。
陈大财告诉记者,宅子刚建时,前方是一片浅海,是十足的“海景房”,后来马銮海堤开建,这片浅海慢慢变成了农田和鱼塘,之后又有人陆续在上面盖了楼房,“海景房”变成了“内陆房”。而由于房屋坚固,此前每到台风季,附近的村民们都会跑来这栋侨宅躲避。“从建造到现在,只在2005年修过一次,还是因为瓦片有点漏水。”陈大财自豪地说。
鼓浪屿的八卦楼
鼓浪屿上的八卦楼建于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由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
1983年,八卦楼被选址作为厦门市博物馆。1988年5月5日,厦门市博物馆开馆。2006年,厦门市博物馆搬至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八卦楼改为厦门市风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