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添”实惠 唯有房价独自“升”
■一 帆
从主导思想到现实状况,一个“降”字似乎可以概括中国经济生活各领域的现状,可唯有房价是个例外。
与“蒸蒸日上”的夏季温度不同,现在步入商场随处可见“SALE”、“DISCOUNT”的牌子,超市也挂满了“促销”的招贴。另据有关报道显示,炙手可热的上海车牌最新拍卖价连降4月……这对百姓生活可真是利好,也算与新出炉的6月CPI涨幅回落刚好暗合吧。
除了来自生活方面增添的实惠,再来看一下经济数据: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和10年来最低增速持平;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6.5%,相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2个百分点;二季度经济增速7.5%,比一季度回落了0.2个百分点;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0.6,比一季度低5.0点;6月官方PMI为50.1%,较上一月回落0.7个百分点;6月PPI同比下降2.7%,仍然处于负值,连续16个月同比负增长;6月出口同比下降3.1% 创44个月新低……
可以这样说,如果在以前,这一系列回落的数字或许是让人担忧的,但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这些下降的数字背后是经济政策主动调整与外在压力的合力作用。事实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7%,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为7.5%,因而当前这一增速水平仍在预期的合理空间;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在依然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出口难度增大,出现负增长有一定的合理因素;投资增速的回落有主动缩减的政策效果,消费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率正在上升,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总体上可以引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的说法,“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是基本符合政策意图和期待效果的。
可是,在这首“降调”为主旋律的合奏中,唯有房价独步高歌,自顾自地唱着不和谐音。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3个和55个,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为69个和68个。更有媒体统计,2003年以来的10年间,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宏观政策达到43次。报道称,“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入户调查的口径计算,过去十年间,我国城镇住宅价格年均涨幅约为16.1%。但在住房矛盾突出的大中城市,人们对房价上涨的感官可能更为强烈。首都北京的五道口华清嘉园被称为宇宙中心,最初房价约6000元/平方米,而目前已至6万元/平方米。这10倍的上涨幅度高于统计局数据,但可能更贴近大城市居民的心理感受。”
笔者不由得想,在经济放慢脚步的大基调下,针对房地产实行的税收、提高首付、调高利率、限购、限价……市场的非市场的若干手段,甚至组合运用,为什么房价可以“任尔东南西北风”,仍然不断有地王出现不断刷新纪录?这背后,纠缠裹挟着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当是涨价的真正动力源吧。